•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成果
  • 专利成果
  • 农业技术
    • 按作物分类
    • 按技术分类
    • 按土壤分类
  • 登记成果
  • 06

    2022-06

    优质广适小果型西瓜系列新品种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研发

    国外品种垄断,种价昂贵,受制于人,国内育种材料缺乏,优质品种极少,育种效率低,周期长,且适应区域受限,缺乏配套栽培技术,难以取得最好效益。创新育种方法,加快育种速度并增加新品种适应性,培育一批骨干亲本,奠定育种物质基础,育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创制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高经济效益。通过阶梯式聚合杂交把国内外多种遗传基因整合到一起,培育优质、多抗、早熟、皮薄、耐贮运等多种优良性状于一体的骨干育种材料。多生态四季定向选择技术是在河南、海南、新疆分别在春夏秋冬种植检验,选优除劣,淘汰适应性差的材料,最终育成能够适应各种地域和季节种植的新材料。育种速度比传统技术快了2—3倍;新品种品质更好,果实中心含糖量达到14%以上;育成的品种适应性广,不同区域和季节都宜种植。

  • 06

    2022-06

    中国主要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有哪些科学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农村部征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进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所等4个要素合理配置,建成以太阳能和沼气为能源,以沼渣和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2)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以沼气为组带,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一猪舍一厕所”三结合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带动备牧和林果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目标。(3)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太阳能、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形成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种养生态农业模式。(4)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按照植被自然分布规律、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原理,运用现代技术,因地制宜实施减牧还草、退耕还草、种草养畜等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改善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5)生态种植模式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将传统农业的间、套等种植方式与现代高产品种、科学施肥、植物保护、土壊培肥等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生物资源,获得较高产量和经济效益。(6)生恋畜牧业生产模式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和优质、生产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7)生恋渔业模式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生态规律,采用現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利用生物间的互相依存和竞争关系,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合理利用水域、饲料资源,协调生存,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结构合理的一种渔业生产模式。(8)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根据丘陵山区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如“围山转”、生态经济沟、生态果园模式等。(9)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在设施工程基础上,通过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10)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生态农庄、生态农业公园和生态观光村等模式。

  • 06

    2022-06

    宜居家园应具备哪些科学技术

    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宜居和生态等概念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宜居家园建设得到重视。宜居家园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区域和环境,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工作环境的居住地。包括宜居乡村、宜居城镇和宜居城市等。宜居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宜居家园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宜居家园应具备良好的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葱郁的绿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等)、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这是宜居的基本条件;二是应具备区域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出行便捷、环境优美的社区条件,包括公共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方面,这是宜居家园的硬件设施;三是亲和的人文氛围,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这是宜居家园的精神体现:四是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通风、采光、隔音情况良好等要素。

  • 06

    2022-06

    生态农业的科学技术基本特点有哪些

    (1)综合性以大农业为主体,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和农村三产业综合发展,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3)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生态农业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技术类型装备,使各区域都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間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把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 06

    2022-06

    如何防御常见气象灾害的科学技术

    (1)干旱的防御某一段持续的时期内,降水量比常规的是著偏少、如果这种情况使该地区按照常规年景安排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受到缺水威胁时,则称为干旱现象或发生干旱防御干旱的措施有种草种树改善农田小气候。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合理调整农业布局,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新技术、积极提目有机旱作农业等。(2)雨涝的防御雨涝是由于某个时期雨水过多或强度过大,农田排水系统不良等而造成的一种水害。雨涝按引起的危害性质可分为洪涝(暴雨、长期连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和透游长期阴雨、低温寡照、土壤水分过饱和)两种。其防御措施有:兴修水利,健全排水系统;植树造林,减少地表径流:选择合适的种植制度和农业结构;做好水涝灾害的天气预报等。(3)低温灾害的防御作物在生长发育期间遇到较长期的气湖偏愆或有冷空气南下引起急降温而导致减产,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降至0℃或0℃以下的低温灾害,称为霜冻或冻害;温度虽然还没有降至0℃以下,但对某些作物已造成伤害,称为低温冷害或寒害。霜冻可采用函烟法、澈溉法、覆盖法和农业技术进行防御;通过抢冷尾瞹头进行播种、选育抗寒品种、推广薄膜育秧和工厂化育秧等方式预防春季阴雨低温;通过调整晚稻品种和播期、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培育抗低温品种、早晚稻合理搭配等预防“寒露风”。(4)冰雹的防御通常冰雹的直径为0.5~5厘米,直径3厘米以上就能直接砸毁房屋、作物,伤害人畜。冰雹直径越大,危害越强。危害程度还与积雹深度・降雹的持续时间性、范围以及作物种类和所处生长期有关。可通过植树种草绿化荒山禿岭,人工消雹,调整作物布局等措施防御冰雹危害。(5)台风的防御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暖性强气旋。中央气象台规定,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11级(17.2~32.6米/秒)称台风;最大风カ12级以上(大于32.7米/秒)称强台风。其防御措施有: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营造农田防风林网,合理布局作物,选择抗风和矮秆品种等。(6)干热风的防御春夏之交,北方冷高压南下变性,出现温度高、湿度低,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天气,使小麦的开花授粉和灌浆受到阻碍,引起植株过早干枯,籽粒干瘪而减产,称为“火风”“早风”或“干热风”。通常采取营造农田防护林,适时灌溉,选育抗干热风小麦品种,喷酒化学药剂,运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等防御干热风的危害。

  • 06

    2022-06

    如何防控农药污染的科学技术

    (1)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各级植保网络体系,提高病虫探确率。采用先进监测仪器和数据采集设备,提高病虫灾ぎ测预警水平和防治指导公共服务能力。强化病虫预警和防治信息的发布与监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及时指导农民适时防治病虫害。(2)加快新农药、新药械、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高污染农药生产和销售,不断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等对环境友好型农药。加快施药器械的更新换代,、改进葩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加大绿色植保技术推广、综合应用包括农业、生态、物理等非化学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推进植保统防统治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基层衣技组织等开展多元化、社会化植保服务。开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探索统防统治整建制推进,优先扶持组织规范化、服务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的植保组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能力。(4)加强农药管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等规定,加强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市场监管力度・推进农药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健全农药管理机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队伍水平等

  • 06

    2022-06

    如何防控大气污染的科学技术

    大气污染防控应该从源头抓起,治理污染源是防控大气污染危害的根本揹施。(1)控制污染源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革生产工艺,对废气进行回收处理茶合利用,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完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绿化造林植物可以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净化空气。绿色植物可以调节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成分,有些植物还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加强植物绿化,既可美化环境,又能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 06

    2022-06

    如何处理乡村生活垃圾的科学技术

    生活垃圾是乡村家庭垃圾的主要来源,大约1/3的农村生活垃圾(约1亿吨)随意堆放。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居住环境,目前常用方法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综合利用技术,也有蚯蚓堆肥法、太阳能一生物集成技术、气化熔融等处理新技术。填埋和焚烧是我国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1)集中处理采用“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区集中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统一收集运输、集中处理。每个村建垃圾收集箱,乡镇建垃圾中转站,再运到县级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运行费用较高。(2)垃圾焚烧建小型焚烧炉,运行费用较小,简便易行,但资源浪费严重,小型焚烧炉直接排放,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噘英等有害气体会对大气产生污染,危害人体健康。(3)堆肥处理就是将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能力,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养分。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无味的腐殖质,做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既解决垃圾出路,又实现资源化利用。这是比较理想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 06

    2022-06

    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科学技术土地政策有哪些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田园综合体可划分为八大功能区:一是农业生产区,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活动,具有调节田园综合体微型气候、增加休闲空间的作用;二是农业景观区,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不同特色的主题观光活动的区域;是农业产业园、主要从事种植养生产。及农产品加.、介、的售、农产品研发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四是生活居住、是田综合体迈向新型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农民在旧园合体平台上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体闲项目经費,承担相应的分T、生活于其中、不锻迁昇地住、五是农业科普教育及农事体验区、设置现代农业博物馆、现代农业示范区、传统农业体验、动椎物园、环境自然教育公园、市民农场、创意农业展示区六是多镇体闲及乡村度假区・满足客源各种需求、使城乡居民能够更深人地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体闲创意农业带来的生活乐趣:七是产城一体服务配食区、是田园综合体必须具备的配套支撑功能区、为缘合体各项功能和组织运行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功能区域;八是行生产业区、可以在关注农业础、关注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衍生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多元产业融合.支持田园合体建设的土地政策主要有:(1)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体闲农业项目用地、各地要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可用于体闲农业。鼓励利用村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体闲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发展体闲农业。鼓励利用“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地发展体闲农业,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利用“四荒地”发展体闲农业,其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加快制定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的管理办法。(2)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多种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稳妥开展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体闲农业的信贷支持。(3)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溶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4)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地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体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5)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人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以土地、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人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 06

    2022-06

    乡村土地利用如何支持生态宜居的科学技术

    土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影响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土地质量、生物多样性、水文特征和大气环境等土地也是各项宜居要素的基本载体,承载各种居住房屋、附属建筑物、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农业生产、园林绿化、地表水等。乡村土地利用支持生态宜居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开展自然资源(含土地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乡村资源评价、规划、高效利用和生态效益提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2)通过“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抓手,是培育乡村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基础条件。(3)加强农用地保护,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体养生息制度,不断提高农用地生态效益,为乡村居住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大环境(4)通过土地整治,更好地建设农村景观,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土地服务浄化空气、气候调节、蓄水能力、水土保持、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的能力。(5)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遵循“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通过村土地规划合理安排农村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用地,强化对自然保护区、人文历史景观、地质遗迹、水源涵养地等的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通过依法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营造清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获土地增值收益,应按相关规定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应通过支出预算统筹安排支持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