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成果
  • 专利成果
  • 农业技术
    • 按作物分类
    • 按技术分类
    • 按土壤分类
  • 登记成果
  • 10

    2022-10

    小麦高产耕作与施肥技术

    较好的土壤条件和较高的肥力水平是夺取小麦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基础,所以精细耕作,提高整地质量,改善土壤性状,科学施用肥料、培肥地力对于小麦生产至关重要。笔者现将小麦高产耕作与施肥技术规程介绍如下:一、精细整地,改良土壤(一)整地标准耕层深度要在20~25cm,整地质量达到“深、细、透、平、实、足”六字标准。“深”就是深耕,保持土壤耕层在25cm以上,打破犁底层;“细”就是适时耙地,耙碎明暗坷垃;“透”就是耙磨压实,土壤通透;“平”就是耕地前粗平,耕后覆平保持地表平整;“实”就是上松下实,不漏耕漏耙;“足”就是底墒充足,要求耕层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上、壤土含水量在l8%以上、沙土含水量在l6%以上,约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二)方法措施正确的耕翻方式是犁耕深松与旋耕相结合,采取旋耕2~3年后用铧式犁等机械深耕或者深松1次,破除犁底层。深耕或者深松要逐次加深,一次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否则容易翻出大量生土。具体耕地深度:犁耕20cm以上,深松25cm以上。二、科学施肥,培肥地力(一)科学选肥1.充分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推广配方肥料。配方肥料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依据土壤化验结果,根据小麦目标产量,合理确定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比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区域性,养分全面,搭配合理,肥料利用率高的特点。2.推广应用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是有别于传统的常规肥料,是指加入新材料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肥料利用率且能适宜多种土质和作物的化肥产品。周口市在小麦种植上,可重点推广示范新型肥料,如稳定性肥料、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和聚氨酸类肥料以及水溶性肥料。(二)施肥原则1.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必须以有机肥料为基础。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化肥利用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坚持多种形式的有机肥料投入,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大量元素、中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搭配。各种营养元素的配合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在耕地高度集约利用的情况下,进一步强调氮、磷、钾,并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才能获得高产稳产。3.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小麦生长期长,阶段性需肥明显,采取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可及时满足小麦对营养需求又可提高肥效。4.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总之,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不仅要了解土壤质量、冬小麦的品种营养特性,而且还要考虑肥料品种特性,同时还要与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三)加大有机肥施用1.秸秆直接还田。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秸秆就地粉碎还田,不仅杜绝了秸秆焚烧,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增加粮食产量。在秸秆还田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要注意秸秆翻压深度;二是注意秸秆翻埋量;三是注意粉碎;四是注意要及时灌水;五是注意补施养分;六是杜绝让带病的秸秆还田,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腐后再使用。2.合理补充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一般每667m2施用充分发酵、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000~4000kg。施用的商品有机肥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即有机质质量分数≥45%,氮磷钾总量>5%。一般每667m2施商品有机肥200~300kg。三、主要施肥技术根据周口市耕地土壤测试结果结合小麦生长特点,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及中微量肥料。在氮肥施用上,采取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方法每667m2施氮总量和追肥时期、数量。在磷肥、钾肥施用上,根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和磷鉀的肥效反应,确定钾肥用量。(一)一般麦田施肥技术一般每667m2产量为600kg的高产田块,施氮肥15~18kg;每667m2产量为500~550kg的田块,施氮肥13~15kg;每667m2产量450~500kg的田块,施氮肥l0~12kg。土壤有效磷17mg/kg,每667m2施磷肥3kg。土壤速效钾150mg/kg,可不施钾肥。保水保肥能力好的高产麦田氮肥40%~50%底施、50%~60%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中产麦田氮肥60%底施、40%返青期追施。对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性土壤底追比例控制在4:6;质地黏重的砂姜黑土底追比例控制在7:3。在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足区域,底肥一般每667m2施硫酸锌1.5~2.5kg,硫酸锰2~3kg,拌沙拌土,施用均匀。拌种小麦用4g/kg硫酸锌或硫酸锰。小麦生长中后期每667m2用磷酸二氢钾200g对水50kg进行叶面喷施,起到防治干热风、增加千粒质量的双重目的。(二)晚播麦田施肥技术晚播麦田因腾茬晚,播种后延,冬前积温不足,要以肥促苗,达到冬前壮苗,春季转化快的目的。此类麦田在加大播量争取基本苗的同时,高产田应每667m2施有机肥3m3以上,纯N10~12kg、P2O58~9kg、K2O6~7kg;中产田应每667m2施有机肥3m3,纯N11~13kg、P2O57~8kg、K2O5~6kg。施肥方式上氮肥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磷钾肥一次性底施为宜。中后期针对性叶面喷施多元素微肥。(三)优质小麦施肥技术优质小麦如新麦26、西农979、郑麦9023等,施肥上要适当加大氮肥用量,注意前氮后移,追施拔节肥,在孕穗期、灌浆期间隔5~7d喷施2次磷酸二氢钾,每667m2用400g加1%尿素溶液,以提高强筋品质,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 10

    2022-10

    沙土地小拱棚西瓜栽培技术

    近年来,沙土地小拱棚西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其具有投资少、技术简单、上市早、售价高、收益好等优点,深受瓜农喜爱。如果用加热温床或温室育苗于当地终霜前20d左右在小拱棚内定植,可比露地西瓜早上市30d左右。现将沙土小拱棚西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沙土地小拱棚西瓜栽培以提早上市为主攻目标。因此,一定要选择雌花出现早、雌花密度大、耐低温性好、生育期短、丰产性好、抗病性好、不易裂瓜的早熟品种。如京欣二号、早抗二号、豫艺甜宝、早花香、丰乐旭龙等品种2培育大苗培育根系发育良好、生长强健的的大苗是小拱棚西瓜栽培中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般要求播前晒种,在阳光下进行消毒,然后浸种6~8h催芽,种子破壳后播种[1]。加强温度管理,培育苗龄30d左右、生理苗龄3~4片真叶、生长强健、根系发育良、经过炼苗、适应性强的大苗。黄淮流域小拱棚西瓜定植一般在3月下旬。因此,播种育苗期应提早至2月中下旬。一般在大棚、加温苗床内用基质穴盘育苗或营养钵护根育苗。3整地施肥冬前深耕25~30cm晒茬,按不同品种特性在西瓜种植行挖宽50~60cm、深约40cm的瓜沟,耕层20cm深的熟土和20cm以下的生土分开放置,晾晒风化后,待做垄(畦)时回填。瓜沟内集中施肥,施优质农家肥30~45t/hm2、三元复合肥450kg/hm2、尿素150kg/hm2、硫酸钾150kg/hm2,将回填土与粪肥混合均匀后施入瓜沟。然后在瓜沟上方做宽60~70cm、高10~15cm的小高垄[2]。4适时定植定植前加强苗床后期管理,注意通风炼苗,使之更适应定植后的环境条件。选择晴好无风天气,边定植,边浇定根水,边铺地膜,边盖棚,以利于温度升高,缩短缓苗时间[3]。定植时应保证瓜苗茎叶完整和根系所带营养土块完整,定植深度以营养土块的上表面与垄面齐平或稍深(不超过2cm)为宜。每垄定植2行,行距为50cm,株距50cm,用2m宽的农膜每棚覆盖1垄。5大棚管理5.1温度管理定植后5d内不通风,以提高地温和棚内气温,促进缓苗。此后根据天气情况逐渐开始通风,上午棚温升至30℃以上就应放风,温度在20℃时应关闭风口,使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间以15~18℃为宜。风口应留在背风面,以防冷风直接吹入造成“闪苗”。随着温度的升高,要逐步加大通风量,先从两端揭膜通风,由中间通风,通风口也由小到大,切勿猛揭通风口[4]。阴天时虽然温度变化不大,但长期不通风使棚内湿度增加,容易引起病害。因此,阴天也要适当通风。遇有寒流时应及早盖严棚膜,并临时加盖草苫防寒。当外界气温稳定在18℃以上时,可昼夜通风。在开花前1周左右,瓜蔓上有15~17片叶,外界最低气温在12℃以上时可撤除小拱棚,也可在授粉后撤棚。5.2水肥管理在施足底肥、浇足底墒水的情况下,一般结果以前不浇水施肥。膨瓜期也是水肥需要的高峰期,要加强水肥管理,此时结合浇水可追施三元复合肥300kg/hm2、尿素150kg/hm2,或硫酸钾225kg/hm2、尿素225kg/hm2,并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健植保,延长功能叶寿命,促进果实膨大。6植株管理6.1整枝打杈为了提早上市,一般采用双蔓或三蔓整枝,其余侧枝应及时摘除。撤棚前已基本进入开花坐果期。因此,撤棚后要及时把在棚内凌乱拥挤生长的瓜蔓向结瓜方向理顺,并进行压蔓工作,为坐果打好基础。6.2人工授粉为提早上市,沙地小拱棚西瓜一般选留主蔓第2或第3雌花坐果。因瓜胎出现早,昆虫活动力弱,一定要在7:00—10:00进行人工授粉,这是保证小拱棚西瓜坐瓜的关键措施。6.3选留二茬瓜小拱棚西瓜一般比露地瓜皮提早1个月收获,收获后多数瓜秧仍然完好,外界气候条件仍非常适合西瓜生长、结果。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可选留二茬瓜,其收获期与露地西瓜基本相同,增产潜力大[5]。具体方法:头茬瓜管理过程中尽量不损伤叶蔓,并以防止植株早衰为中心环节,待头茬瓜膨大时即每隔7d喷1次健植宝进行叶面补肥。在头茬瓜坐在侧蔓上时,二茬瓜可在主蔓上选留;若采用三蔓整枝,则可在未坐果的2条蔓上选留二茬瓜。二茬瓜在坐果部位要求不严,只要能坐住、果形周正就行。待二茬瓜坐稳后,追施1次速效化肥,施尿素225kg/hm2、硫酸钾150~225kg/hm2,并浇1次大水,促进二茬瓜生长发育。头茬瓜采收后,应及时清除杂草及病叶枯蔓,以利通风透光。7病虫害防治7.1病害防治猝倒病是西瓜苗期的主要病害,多发生在育苗床,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病菌侵染后成片倒伏。发病原因是育苗期遇阴雨或苗床管理不善,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均易发病[6]。防治方法:一是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做苗床。二是加强苗床管理,做好保温工作,适当通风换气,不要在阴雨天浇水,保持苗床不干不湿。三是发现病苗时,及时用露速净+万帅一号600倍液喷洒。若苗床湿度较大,选晴天上午无露水时向苗床筛药土(用苗菌敌20g掺细干土15kg配成),效果较好。炭疽病在高温高温条件下易发生。发病时茎叶及果实表面形成圆形淡黄色斑点或斑痕,呈水浸状,后变褐变黑,出现同心轮纹,而后干枯死亡。通风透光不良、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实行轮作,及时清理病株病叶;深沟高垄有利排水;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注意及时整枝打杈,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二是每隔5~7d用好意杀菌剂600倍液或健植宝500倍液喷施西瓜的叶片正反两面及果实表面,预防效果较好,并且其他病害也很少发生。发病初期及时用世泽或世乐1000倍液、全福500倍液防治。7.2虫害防治危害西瓜的主要害虫有蝼蛄、蛴螬、黄守瓜、蚜虫、小地老虎、红蜘蛛等。幼苗出土前应重点防治蝼蛄和蛴螬,可用敌百虫拌炒的麦麸撒在播种床面上诱杀。黄守瓜主要在幼苗期及营养生长期间危害,蚕食叶片,用螨虫盖特、全力等药剂防治。小地老虎在初春为害幼苗,常在夜间咬断嫩茎造成缺苗,可在早春傍晚用敌百虫或毒丝本拌菜叶或青草诱杀。杀虫素和螨虫盖特是防治红蜘蛛、茶黄满的特效农药。

  • 10

    2022-10

    沙土地花生高产种植技术

    花生由于其营养价值较高,各个国家都有花生的种植,同时花生本身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土地的要求很低,甚至在一些贫瘠的土地中,花生也能进行很好的生长,而劣质的土地中,其他农作物很少能进行很好的生长,这就导致了在沙土地等地质中,人们大量的种植花生。但是在沙土地条件下,花生的种植需要进行必要护理,和在肥沃的土地中种植花生有所不同,如果在沙土地中种植花生处理的不当,会严重的影响花生的产量。花生虽然能够在沙土地中能进行很好的生长,但是花生的产量却和土地中的营养元素有很大关系,如果在种植的过程中,不进行必要的施肥和浇水等,那么花生的产量将会变得很低。1沙土地花生种植的准备工作与其他正常的土地相比,沙土地中花生种植的准备工作更重要。首先是花生品种的确定,由于沙土地含水量较低,应该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耐旱性较强,发育时间较短的种类进行种植,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花生在沙土地成长的后期,由于肥料和水的缺乏,导致花生产量较低的现象。经过必要的处理后,花生虽然能够在沙土地上进行很好的生长,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如果在一片沙土地内连续的进行种植,对花生产量也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种植中,应该采用玉米等相对耐旱,对沙土地适应好的作物进行交替种植,这样能够大幅的提升花生在沙土地的种植效果。与其他一些作物相比,花生的果实在根部,这对土壤的疏松程度有较大的要求。在进行花生的种植之前,一定要对土地进行深耕。沙土地的上层土壤虽然比较松软,但是深度却很浅,无法满足花生根部成长的需求,而且目前的沙土地都经过了多年的种植,犁底层的土壤都很密实,花生的根部在生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无法很好的接触到水和空气,严重的影响了花生的产量,这就要求在种植之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更深的疏松。通过实际的沙土地花生种植效果研究发现,土壤的疏松深度在30cm左右,最适合花生的生长。2沙土地花生种植的施肥和浇水由于沙土地中的水和营养元素都比较少,因此施肥和浇水是保证花生产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沙土地花生种植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沙土地花生种植都是采用薄膜覆盖的方式进行,而进行了薄膜覆盖的处理后,能够有效的防止土壤中的水和营养流失,但是也给花生成长过程中的施肥带来了困难。虽然可以采用叶面施肥进行处理,但是效果却没有对土壤施肥好,这就要求种植时的底肥要足够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农家肥和花生专用肥混合进行喷洒。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把施肥量稍微提高一些,从而保证花生能够进行良好的生长。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缺肥的现象,可以采用尿素、硫酸锌等溶液进行叶面施肥,最大程度地保证花生的产量。花生是根部结果的作物,根部的成长直接关系到了花生的实际产量,因此花生对土壤中含水量更加敏感。如果在花生成长的早期出现了缺水,就会影响到开花的数量。而在花生的下针期出现了缺水,就会影响结出花生的大小和质量,严重时还会出现果针无法进土的现象;在花生成长的后期出现缺水,就会直接的影响到花生的出仁率。由此可见,在整个花生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哪个阶段出现了缺水,都会直接影响到花生的产量。现在采用的薄膜覆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土壤中的水流失,但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应该根据花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土地中含水量需求的不同,对土地中的含水量进行调整,使花生可以在一个最佳的环境中生长。3沙土地花生种植的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由于花生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很强,在花生成长过程中,只有根腐病和叶斑病两种常见的病害。根腐病的出现主要就是由于种植的时间较早和气候环境变化大导致的。针对根腐病的特点,在花生品种的选择时,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种子,在播种之前,进行必要的晾晒,控制种子的含水量,如果所在地区的根腐病比较严重,还可以采用多菌灵等药物进行拌种,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很好保证花生正常生长。叶斑病的出现会严重的影响花生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花生的产量很低,因此在花生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观察花生叶子的生长情况,如果花生叶子有发病的迹象,要及时的喷洒药物,同时为了防止病菌对药物的抗性,在喷洒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多种药物的交替使用和混合使用。花生对于虫害也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通常情况下只有蛴螬、红蜘蛛、蚜虫三种虫害出现。而蛴螬是在土壤中对作物进行迫害,对于花生这样地下生长的作物危害最大。由于在花生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施加一些农家肥,农家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蛴螬的出现。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这种虫害危害程度最大可以使花生的产量减少一半以上。目前对于这种地下的害虫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治理方法,只有做好预防工作,在土地收割后进行足够的晾晒,在播种时用一些药物进行拌种,最大程度的减小蛴螬的出现。沙土地是红蜘蛛喜好的环境,尤其是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红蜘蛛很容易出现,对于红蜘蛛和蚜虫的处理,可以采用针对性的药物进行喷洒,达到治理的目的。4结语在沙土地进行花生的种植,能够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也不影响花生的产量,但是由于沙土地与正常的土地不同,在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较多,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都会影响花生的产量。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要想保证沙土地花生种植的效果,就要从选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沙土地种植花生产量最大化。

  • 10

    2022-10

    花生土传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花生是河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在油料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花生主产区连年种植,花生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等土传病害发生普遍,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一、危害症状(一)花生根腐病花生根腐病俗称“鼠尾”,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花生播种后出苗前染病,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不出苗;幼苗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成株受害,主根根茎上出现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根部腐烂易剥落,没侧根或很少,形似鼠尾。地上植株矮小,叶片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二)花生茎腐病花生茎腐病俗称倒秧病、掐脖瘟。花生生长前期和中期易发病,子叶先变黑腐烂,然后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地下茎,初为水浸状黄褐色病斑,后逐渐绕茎或向根茎扩展形成黑褐色病斑。地上部分叶片变浅发黄,中午打蔫,第2天又恢复,严重发病时全株萎蔫,枯死。(三)花生白绢病花生白绢病多发生在成株期,主要为害茎基部、果柄、果荚及根,茎基病斑初期暗褐色而有光泽,波纹状,逐渐凹陷,变色软腐,常常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其附近的土壤表面先形成白色绢丝(故称白绢病),直至植株中下部茎秆均被覆盖,最后茎秆组织呈纤维状,易折断拔起。天气潮湿时,菌丝层会扩展到病株周围土壤,形成暗褐色、油菜籽状菌核。二、综合防治技术(一)坚持“三净”预防措施1.菌源消灭干净。秋后将病残体彻底清除田间,不留残茬,以消灭菌源,可使生长期不发病或迟发病。据调查,清园比不清园的发病率降低41.6%,病情指数降低36.7。2.土壤消毒。结合春耕生产,深翻行间土壤,并用70%甲基硫菌灵或40%甲基立枯磷2~3kg/m2,加细土拌匀后撒于土中,以消灭残留病菌。3.清洁田园。花生生长季节及时拔除发病枝叶或整株,烧毁病残体,以减轻病菌积累和传播,控制流行速度和程度。(二)土壤选择与改良整理1.深耕改土。深耕可打破犁底层,加深熟化耕作层,以消灭部分越冬病菌,适宜深度为25~30cm。2.压沙改良黏土。过黏的土壤通透性差,雨后易涝导致烂果,干时坚硬,不利于田间划锄和收获。压沙量因具体土质而定,一般情况下每667m2压沙10~20m3。3.实行轮作。轻病田隔年轮作,重病田轮作3~5年,严禁在连作3年以上的地块种植。(三)良种选择与处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花生白绢病为害的最理想措施。重点是选择生育期适宜,比较早熟,株型紧凑,结荚期集中,抗病性较强的罗汉果品种,经种植验证,罗汉果是产量高、矮秆抗倒、抗病性好、抗早衰、秕果少的优质品种。一是播种前精选无病种子、带壳晒种,选晴天09:00—15:00时,在干燥的地方,把花生平铺在席子上,晒2~3d。剥壳时间以播种前10~15d为好,剥壳后要经过认真筛选分级和晒种,剔除发霉和秕种,再进行药剂处理。二是种子包衣。用40%卫福、20%甲基立枯磷,或2.5%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2%~0.4%混拌。要求在薄膜或盆内搅均,拌种禁止暴晒,阴干后保存备用。三是拌种肥。拌种肥内部的生化螯合磷、硫、锰、锌、铜、钴等多种功能元素可全面进入种子内部,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均衡营养,增强种子萌发原动力,增强芽势,促使种子萌发。刺激和调节植物生长,强壮根系,提高发芽率,苗齐苗壮,提高根系土壤吸收效率。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的10%~15%,降低种植成本和投入。改善根部微生态,提高植物抗逆抗病、抗旱、抗寒等能力,预防土传病害。(四)肥水管理由于花生生长前期根瘤数量少,固氮能力弱,中后期果针已入土,不宜施肥,因此,花生施足基肥很重要。一般在播种前结合耕翻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以满足全生育期对大量元素N、P、K的需求,后期再补充钙、硼、钼等微肥。科学合理使用氮肥、磷肥、钾肥,增施有机肥、锌肥、钙肥及生物菌肥,既能培肥地力、调节土壤养分,使花生植株营养平衡,又可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土传根部病菌繁殖发育,促进花生植株及根系更健壮生长,达到增强和提高抗病能力、控制为害的目的。每667m2最佳施肥水平为有机肥3m3,草木灰500kg,N8~10kg,P2O57~8kg,K2O5.7~8kg,硼肥1kg。據调查,合理施用肥水的地块比偏施氮肥、缺肥的地块,发病率降低21.64%,病情指数下降8.53。在花生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除草,促苗早发,生长健壮,增强花生的抗病能力。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销毁。(五)化学防治花生齐苗后,加强检查,发现病株后立即防治,封锁中心病株,每667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甲基立枯磷600倍液灌墩,间隔10d灌1次,连灌2次,上述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六)合理密植花生播种覆膜机械化技术是指按照花生覆膜高产栽培农艺要求,集起垄、开沟、施肥、播种、喷药、展膜、膜上覆土等多道工序于一体的机械化种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力、高效、播种质量好等特点,可降低作业成本,提高花生品质和产量,增加种植户收入,经济、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清明后当5cm地温稳定在l5℃以上时播种。播种时土壤持水量要保证在70%以上。每垄2行,行距35cm,株距l5cm,每穴播2粒,每667m2为9000~10000穴,播深3~4cm。播种覆土后每667m2用乙草胺100~150g加水50kg喷洒垄面和垄底防除杂草,覆盖地膜,地膜四周用土压紧封严。起垄栽培花生能疏松土壤,加厚耕作层,有利于果针下扎,便于排水,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覆盖地膜具有增温保墒、改善田间小气候的作用。生产实践证明,花生采用起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效果显著。(七)化控化除。1.防除禾本科及阔叶杂草。每667m2用双草快克1袋对水25kg喷雾。2.除莎草科杂草(香附子)。香附子发生严重的田块应选择百隆通等高效除草剂,每袋对水15kg,喷334m2。在花生主茎有12片叶,株高25cm以后,是花生整个生育期内最重要的时段,此时主要目标是要让花生生花多而齐,针多,无病斑,旺而不疯,主要措施:控高促下。即控制茎节生长速度,缩短节间,促进荚果充实饱满。7月中旬后植株旺长时用化控方法抑制徒长,防止倒秧,可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创造有利于花生健壮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小气候条件,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菌的侵染机会,控制白绢病的为害。如有病害发生,则更应该及时防治。(八)药剂防治花生结荚后期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是花生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时期,此期的管理主要为防病治虫、止衰增产。通过对病虫害的治理达到保根保叶,维持叶片活力,延长功能叶寿命,提高光合作用,促进养分积累,达到防止早衰,活秆成熟。荚果饱满,增产增收的目的。依据每年的气象状况和病害发生早晚,适期进行药剂保护和治疗。一般可于7月上旬在发病前或发病初开始用药,每隔7~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药剂可混配使用或交替使用,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流行。药剂可选用丰洽根保600~800倍液或50%扑海因、40%菌核净、50%多菌灵或43%好力克,每次用药200~300g/667m2,并注意相连地块要步调一致,协同作战,一起防治,不让病菌得以残存、繁殖和扩展,可将病情指数压低到4.16,相对防治效果达88.96%,增长率为28.63%。

  • 10

    2022-10

    黑土地大豆栽培种植技术

    大豆栽培技术一直是我国农业致力于研究的重点范畴,我国是农业大国,大豆的生产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东北黑土地是大豆的集中产地,因此对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探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适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的各种模式进行了阐述。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适于黑土地的几种大豆栽培方法技术。我国黑土地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大豆的种植以黑龙江省为主,素有北大仓之称,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夏季较短,作物一年一熟,土地成分及气候都适宜大豆的栽培,但是栽培的技术和栽培模式对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占决定因素的三分之一多,因此重视栽培模式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环节。黑土地上也要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需要有不同的栽培模式。栽培措施主要包括耕作制、轮作制、施肥制的各种栽培技术,贯穿从播期、密度、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时期)、灌水、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整个生产环节。大豆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粮食的双重作物,营养价值丰富。因此,近年来对于大豆的高产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多方法得不到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针对适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研究,将各种模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把大豆栽培这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农业学科充分发挥它的生产潜力,提高我国大豆的产量。以下就分析了几种不同栽培模式及在各阶段的技术重点:1、三垄栽培模式(1)三垄栽培比较适合低洼、易受涝的潮湿区域,是根据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的土耕地层较薄,无法深层施肥的特点而采取的一项栽培模式。当地由于作物分布不均匀,植株不连贯而断垄的现象较多导致大豆的产量底下。三垄栽培提出在垄作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研制的耕播机械,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实施三项技术措施。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结合;二是栽培方式为垄作;三是施肥方式上为分层深施肥;四是改单条平播为垄上双条精密点播;五是改一机单用为一机多用。(2)技术要点。选种决定产量的有一个三分之一因素,因此在这种易受涝的潮湿区域要选用秆径有力、主茎发达、抗逆性强的品种,防止倒伏现象的发生,同时种子的成熟期稳定,以保证品种的优质高产。耕地时要将土壤耕细、整平、深松起垄,垄向垂直,等距垄宽,同时深入施加底肥。根据黑龙江的气候特点,一般在五月中上旬开始播种,采取多项作业一次完成的深松播种方法。播种深度以镇压后4~5cm为宜,播种、镇压连续作业。施肥利用大型耕播机垄底分层深施。2、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1)根据黑龙江省所处的纬度较高,春夏干旱、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特点,推行了适合大豆主产区的大豆行间覆膜技术,这是一种能够有效的抗击低温、干旱是的综合性高产技术。具体可以分为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垄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2)技术要点。平播行间覆在选种时以中晚熟选择成熟期较晚、秆强、抗倒伏、有分枝、单株生产力高的品种;地膜要以拉力较强的厚膜为佳,避免地膜透气性差带来的洪涝。大豆行间覆膜播种机工作效率低,同时对除草剂的有严格的要求。大垄行间覆膜宜应该选择在低湿地区且需要选地势平整,排水较好的地方。3、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1)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是在研究国外同一技术基础上吸取三垄栽培技术中特点而创新形成的优质新型技术。这种技术以矮秆品种技术介入,包括“平播窄行密植”、“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的三种栽培模式。通过调整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改善大豆植株分布结构,利用合理空间增加绿色面积。增加植株中下层的光合作用,提高水、肥、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可以达到增产20%。(2)技术要点。要选用抗倒伏、主茎结荚为主的矮秆种子。耕作深松为主,播种时间要有一定的把握,小垄适宜早播,大垄和平播的播种密度在45万~50万株/hm2左右,施肥要实行深层施入,使用一定的化学方法来进行除草和调控。4、保护性栽培模式(1)它又称大豆少耕免耕技术,是一种省工节本栽培模式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2)技术要点。深松技术要切实贯彻,包括土地的局部深松和全部深松,增加水对土壤的渗入,减少蒸发量。在保护性模式中可采取秸秆的粉碎性和整体性覆盖技术;免耕、少耕播种技术;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技术,对作物实施干预,人为保护。5、结论以上简要概括了适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技术要点。无论哪种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技术要求,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操作。将科学的方法整合配套,标准化和机械化作业形成不同区域的优势组合,大大提高黑土地上的大豆产量,更好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 10

    2022-10

    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长期以来,玉米生产受病虫草害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生产成本增加、综合效益降低。与传统方式相比,植保无人机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控具有防治效率高、成本低、环境污染低等特点,特别适宜对暴发性病虫害的防控。分析了植保无人机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应用特点及推广面临的困难,提出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建议,旨在为玉米生产提供借鉴。关键词:植保无人机;玉米;病虫害防控;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等农产品作为人们的食物来源,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玉米是否能够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当前,我国玉米生产种植复杂多样、玉米生产呈现出碎片化,因而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生产中优势得以突显。1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的重要性在我国当前大农业、小农户生产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低,病虫害防控技术落后,特别是在水田、丘陵及山地,人工背负式喷雾机械或机动式喷雾机械仍是主要方式,该方式防治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防治效果差。受气候环境、种植模式、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玉米生产病虫草害频发,加之近年来玉米销售价格不理想,农民对玉米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积极性下降。而无人机的使用能够有效解决玉米田施药难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产业需求和科技战略双重作用下,以植保无人机为代表的产业逐渐占据了植保新高地,植保无人机的新机型、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于玉米、水稻、小麦、果树等多种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大大提高了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综合效益。因此,推广植保无人机就显得尤为重要。2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生产中应用的特点及关键事项玉米生长周期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玉米螟等,玉米植株根部到穗部均可能受到病虫害的为害。同时,玉米栽植密度大,田间封闭性高,人工防治难度大、作业效率差、农药利用率低,约60%的玉米病虫害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因此,采用植保无人机从空中施药,能有效提高农药施用效率及防治效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适应区域广、发展潜力大现阶段耕地面积有1.33×108hm2,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逐渐上升,采取植保无人机防治作业能够提高病害防治效果。为此,应该不断推广植保无人机技术取代传统的喷雾技术,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小型植保无人机作业,其对地形要求低,作业不受海拔限制,在绝大部分农作物、苗木、林地均可使用,前景广阔,潜力巨大。2.2防治成低本、安全性较高植保无人机的喷雾作业可以实现农药减量,据统计,使用无人机喷雾能够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降低90%的用水量,实现资源成本的降低。可以实现空中悬停、低空作业、药剂飘移少等功能;充分利用旋翼产生的气流,增强药液穿透性、加大附着面;能够进行远距离的遥控操作,减少在喷雾作业过程中造成的农药为害,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2.3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植保无人机体型小、功能强大,载药量一般在30~80L,常用作业方式为低空喷洒农药,植保无人机喷洒技术的效率是传统人工喷雾的30倍,同时无人机技术采取智能操控的方式,通过GPS定位系统进行准确的喷药。还能通过搭载视频器件,对农业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控。在应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控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熟悉植物化学保护知识技能。技术人员能够全面掌握作物及农药知识,可以根据作物生长时期和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针对性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严格控制农药安全操作技术,科学进行多元配比,验收农药安全间隔期。②掌握植保无人机性能特点。认真学习植保无人机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无人机,使用过程中所有施药器械应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在作业前应全面进行检查并进行试喷。③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在配药和施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佩戴专用的工作服、口罩和风镜等防护用品,避免农药和皮肤直接接触,在喷施药物之后要及时清理衣物。在喷洒作业过程中应该携带毛巾和肥皂等物品,同时携带足够的清水,及时清洗皮肤。④在喷施农药的过程中,应该选择上风位置,根据风向的变化改变行走的方向,坚持顺风施药的原则。选择在早晨和晚上喷药,不能选择在炎热的中午喷药。如果在夜间检查添加药物时,不能使用明火。在喷药结束之后需要对喷药的机器进行彻底清洗,同时避免对水资源的污染。3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3.1农户需求不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仍存在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小农户经营,而无人机技术比较适合连片地块使用,广大农村地区对植保无人机技术接受能力较差。3.2扶持力度较低当前为了保证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补贴政策,但是植保无人机仍没有补贴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购买植保无人机的积极性。3.3设备价格较高由于植保无人机售价较高,目前售价在5万~15万元,且要购入相应配套车辆,农户无法负担高额费用,缺乏购置植保无人机补贴政策,影响了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3.4配套服务滞后植保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配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使用和维修的成本比较高,一旦遇到损坏问题,需要一定的维修成本,影响了农业生产。3.5标准有待完善植保无人机行业内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国家以及行业管理中均未出臺相关的行业标准,在植保无人机研发制造过程中缺乏行业标准的指导,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农户的购置信心。4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建议4.1加大政策扶持现阶段,植保无人机在农作物病害防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为此,相关部门应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到农用机械设备的补贴中,更好地促进农民购买无人机的积极性,提高植保无人机使用的效果。4.2加强技术培训植保无人机是一种全新的高科技产品,需要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保证植保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为此,应该对植保无人机的原理构造等进行讲解,尤其要加强对操作人员关于喷洒农药和喷洒药量的培训,如果发现在无人机作业中存在问题必须及时停止,采取科学的措施检查植保无人机,避免出现安全事故。4.3加大技术研究植保无人机作为防治玉米病虫害机械,其所搭载的农药药剂和喷洒技术与传统地面技术存在着差异性。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植保无人机的药剂效果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4.4推广社会服务现阶段,因无人机购置价格较高、操作要求高、维护难度大、应用成本高、农户玉米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建议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推广植保无人机服务,以解决玉米病虫害防控难题,确保玉米产业健康发展。5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种植的应用5.1植保噴洒与传统人工植保方式相比,无人机植保的特点是简单、安全、环保和效率高,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防治的效果,促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向着机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安全、均匀。5.2植物授粉植保无人机还能够协助授粉,提高授粉的效率,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5.3生长识别植保无人机能够识别农田出苗率和作物长势,并收集和整理监测到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作物生长的具体情况。此外,植保无人机技术还能识别农作物的种植密度,结合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营养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5.4信息监测无人机能够对农田中的病虫害、灌溉情况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可对大面积的农田进行航拍,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周期等各项指标,采取科学的措施治理农田病虫害和杂草。此外,通过植保无人机大范围、精准监测农田信息,准确观察判断作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可以为方便农田管理奠定基础。6结束语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是机械化、省力化的重要技术,也是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农药减量化行动的关键因素,在降低防治成本的同时,提升玉米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植保无人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成为了行业投资的热点。目前我国有400家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同场竞技,为促进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加大了对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尤其在植保无人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方面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增强了植保无人机的安全性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保无人机的环境适应能力。最大程度上利用玉米植保技术机械化,是确保玉米产业安全发展的必要保障。

  • 10

    2022-10

    大棚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大棚栽培应选早中熟、中果型、商品性好、适口性佳、耐低温弱光、耐阴湿、宜嫁接、丰产抗病的优良品种,如特优京欣、三木京欣。2整地施肥大棚早熟西瓜一般种植密度较大,要求精细整地。冬闲大棚,应在冬前深耕25cm,使土壤疏松。将底肥的一半全面撒施,再翻入土中。整地时应将前茬作物根系拣出棚外。1)做畦。可采用小高垄和高畦,按行距1~1.2m做畦,或按大行2m、小行1m,在小行上挖深45cm、宽80cm的集中施肥畦沟。2)底肥种类。亩施优质厩肥4000kg(或腐熟鸡粪30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15kg、腐熟饼肥100kg。底肥中的有机肥在普遍耕翻时施入一半,整平后在集中施肥沟内施另一半,再用土将沟填平。3播种育苗中熟品种在12月底至来年1月上旬育苗,早熟品种1月下旬育苗。采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选晴天,在穴盘或营养钵上先撒2/3的营养土,每穴放1粒有芽种子,芽朝下,上面再盖1/3的营养土刮平,然后放到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西瓜发芽出土要求较高床温,待大部分瓜苗出齐后,立即降温,以防止床温过高致下胚轴徒长。露出新叶后,适当提高床温,白天保持25~30℃,夜间16~20℃,促进其生长发育。定植前1周,当夜温在10℃左右可以炼苗。4移栽定植2月下旬定植,大棚西瓜采用三膜覆盖(棚膜、内膜、地膜)保温,在集中施肥沟的畦面上,按株距45~50cm划出定植穴位,双行栽植,亩栽880~980株。选晴天定植,先向穴内浇适量水,待水渗下栽苗,摆正瓜苗填土并轻轻压实,在畦面上铺地膜,再插小拱架,其上扣薄膜,不必压得过牢,便于天暖时昼揭夜盖。5温湿调控1)温度。定植后5~7天内,要注意提高地温,促进缓苗。若白天温度高于35℃,应遮光降温。缓苗后可开始通风,以调节棚内温度,一般白天不高于32℃,夜间不低于15℃,当瓜蔓长3cm左右时,可撤除小拱棚,外界温度超过18℃时,应揭开棚两侧膜加大通风。2)湿度。大棚内空气相对温度较高,在植株封行后,由于蒸腾量大,灌水量也增加,使棚内空气温度增高。白天相对温度一般在60%~70%,夜间达80%~90%。为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可于晴暖白天适当晚关棚,加大空气流通。生长中后期,以保持相对湿度在60%~70%为宜。6整枝当伸蔓后,主蔓长30~50cm,侧蔓长到20cm左右时,从中选留一健壮侧蔓,或留一主二侧,其余全部去掉,以后主、侧蔓上长出的侧蔓及时摘除。在坐瓜节位上边再留10~15片时即可打顶。整枝工作要在瓜坐住以前进行,在去侧蔓的同时,要摘除卷须。7人工授粉大棚西瓜应在上午8:00—9:00进行授粉。阴天雄花散粉晚,可适当延后。为防止阴雨天雄花散粉晚,可在头一天下午将次日能开放的雄花取回,放在室内干燥温暖条件下,使其次日上午按时开花散粉,再用雌花花给雌花授粉。8留瓜一般授粉后3~5天,瓜胎明显长大,要优先在主蔓上留瓜,再在侧蔓上留瓜。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在瓜蒂上作标记,并记上不同日期。早熟品种需25~30天,中熟32~35天,晚熟40天左右成熟。注意垫瓜和翻瓜,使其生长匀称、皮色一致。9追肥灌水前期浇水不宜过大。缓苗后,地不干不浇水,若过干时可顺沟灌1次透水。以后节制灌水,提高地温,使瓜秧健壮。在伸蔓期,水量适中即可。开花坐期不浇水,以防止徒长和保进坐瓜。幼瓜长到鸡蛋大小后,3~4天浇1次水,结合灌水,每亩追施施氮磷复合肥20kg、硫酸钾5kg,溶解后随水施入,促进幼瓜膨大。西瓜长大后,可用0.3%磷梭二氢钾叶面追肥1~2次。10病虫防治1)西瓜枯萎病。苗期发病,幼茎基部变褐色收缩,子叶、幼叶萎蔫下垂,突然倒伏。开花结果后发病,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数日后全株枯死,病茎基部缢缩,纵裂,根部褐色腐烂,维管束褐色。病菌在土、粪肥、种子表面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从根毛顶端侵入,病菌在导管内分泌毒素,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输送,引起植株萎焉死亡。病菌在8~34℃均能生长,以24~32℃最为适宜。在pH值4.6~6的土壤中发病较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底肥不足、施氮过量、大水漫灌和连作地发病重。防治上,应实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嫁接苗,增施磷钾和微肥。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kg拌细土200kg,结合施肥撒入沟、穴内,然后播种或定植西瓜。发病初期用20%万兴乳油2000倍液灌根(每穴灌250mL),2500倍液叶面喷雾,连喷带灌效果更佳。发病严重时中,用40%富星乳油4000倍液加50%多菌灵粉剂300倍液灌根,每株灌300mL,隔7天1次,连灌2~3次。2)炭疽病。幼苗发病,子叶出现圆形褐色病斑,生有黑色点或淡红色黏稠物,发展到幼苗基部变成黑褐色,病斑缢缩,猝倒而死。成株发病,叶片出现水浸状纺锤形或圆形斑点,很快干枯呈黑色病斑,扩大后常互相会合,引起叶片早枯。茎上病斑梭形、椭圆形凹陷,褐色至黑褐色。果实发病,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病斑扩大后为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暗褐色至黑褐色,凹陷处龟裂。病菌在土壤、病残体、种皮上越冬,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和灌溉水传播。气温20~24℃、湿度90%~95%适宜发病,气温高于28℃、湿度低于54%发病轻或不发病。防治上,应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实行轮作倒茬、配方施肥等。药剂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加75%百菌清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800倍液喷雾。3)蚜虫。系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在定植前于苗床上先喷敌敌畏+乐果(1∶1)2000倍液,中后期用25%吡虫啉2000倍液喷雾。

  • 10

    2022-10

    大棚草莓土传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大棚草莓主产区由于栽种时间长、重茬严重,有害微生物及土传病菌逐渐积累,草莓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加之施用未完全腐熟的粪便和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退化,营养失衡,有益菌群下降,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加重,造成草莓植株长势衰弱,最后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针对上述连作障碍,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1加强农业防治1.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草莓品种对枯萎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的抗性不同,其中妙香七号、甜查理、章姬、红顔等品种抗性较强,可以推广应用。1.2清洁田园为了减少土传病菌越冬场所,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后,将果农随意丢弃的病株残体彻底清除,带离棚室销毁或深埋,以控制病害蔓延。1.3实行轮作,间作套种实行草莓与大葱、大蒜、玉米轮作,然后将其秸秆压入土中,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克服了病虫害滋生。与水稻轮作,更利于改变土壤微生物环境,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同时还可减轻次生盐渍化障碍[1]。此外,与韭菜、茼蒿间作,也能减轻土传病害的发展。1.4培育壮苗,选用脱毒种苗培育无病优质的草莓苗是预防草莓土传病害的基础。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有4片以上叶片、根系发达的草莓植株作为生产圃母株。繁殖圃要选择前茬未种过草莓、烟草、马铃薯或番茄的地块,避免发生再植病害或共生病害。苗圃内及时喷药预防红蜘蛛、蚜虫、斜纹夜蛾、蓟马等,促进子苗生长,提高子苗质量。1.5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将秸秆转化为作物所需的热量、CO2、抗病孢子、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提高了植株抗病性,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1],缓解了土壤的酸化和次生盐渍化,有效降低了草莓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程度。2休棚期土壤消毒技术2.1棉隆土壤消毒技术将上茬作物的秸秆清洁好,同时施入下茬作物所需的农家肥,将土壤整平,用98%棉隆颗粒剂30~45g/m2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并与20~30cm土层土壤混匀,浇透水,然后用薄膜覆盖棚内土壤,四周用土压严闷棚10~15d,揭膜透气5~7d,通风期间松土1~2次,后定植草莓。该方法可有效杀死土壤中各种线虫、病原菌、地下害虫及杂草种子,从而达到减轻病害的效果。2.2石灰氮(氰氨化钙)土壤消毒技术石灰氮具有杀虫灭菌功能,同时对中和土壤中根系代谢物、调节土壤酸性、补充维生素具有独到的作用。清除作物残体,彻底清园后,于7—8月高温季节,施入麦秸、稻壳等15.0~22.5t/hm2或有机肥15t/hm2、兔肥粪15t/hm2,均匀撒施地表,同时撒施石灰氮1200~1800kg/hm2,与土壤充分混匀,并将土壤翻2~3次,起高垄,浇足水分,用薄膜覆盖地面,并盖严棚膜,密闭闷棚25~30d,揭膜晾晒8~10d后,整地定植草莓苗[1]。2.3太阳能物理高温闷棚技术休棚期(7—8月)不撤棚膜,应用太阳能物理消毒,在棚室内撒施碎秸秆15t/hm2、硅钙镁土壤调理剂1200kg/hm2,撒施旋耕均匀,起垄做畦,选择高温天气,在畦沟内灌透水,使土壤处于缺氧状态,有利于消灭土壤中的病原菌[2-3]。而后覆盖地膜和棚膜,密闭棚室高温消毒20d,并使土壤温度达到40℃以上。该土壤消毒方法节能环保、简单实用,综合防病效果较好。3定植前后采用生物防治技术3.1增施复合微生物肥料和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施复合微生物肥料2400kg/hm2+硅钙镁600kg/hm2作底肥,既可持续性地抑制土传病害,又可调节植株健壮生长,促进根系发育、果实膨果着色,改善果实品质,使草莓提早上市[2]。3.2应用微生物菌剂技术施用微生物菌剂可较好地防治草莓土传病害。定植前通过施用微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木霉菌、多粘类芽孢杆菌)进行浸根处理,定植后每株苗再灌菌液150mL,有益菌在土壤中可迅速繁殖,抑制有害菌的萌发,达到杀灭有害菌的目的,同时可提升植株根系对干旱、盐害、冻害等逆境环境的适应性。也可在草莓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施用微生物菌可湿性粉剂7.5~15.0kg/hm2,间隔7~10d灌根或冲施1次,兑水量60~120kg/hm2,间隔20d后再施用1次[4]。3.3生长期间补充有机活化营养制剂在草莓生长期间,推广使用山西凯盛产的“根茂康”和“君临天下”等含有氨基酸、黄腐酸、寡糖素等多种高效、营养和改良功能的有机菌肥,对草莓土传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种肥料的配合施用,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缓冲能力,多种有益菌体能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了阻止病原菌的萌发、分解病原菌的毒素、降解土壤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物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草莓的安全性,同时达到了提升草莓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 10

    2022-10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作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地观测技术和信息获取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地球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农业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定位,客观性强,准确性高,在农业资源环境、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估算、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作物监测。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作物长势监测、作物产量估算、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等。二是农业资源监测。主要包括农业资源遥感调查,如耕地、草地、渔业、农用水等方面的农业资源监测。三是农业灾害监测。主要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应急监测,如旱灾、洪涝灾害、火灾、雪灾、冻灾等方面的灾害监测。一、作物监测利用遥感对作物进行监测,包括农作物面积、长势情况、产量估算、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作物信息监测。(一)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不同作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不同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信息,利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可以将作物种植区域提取出来,从而得到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获取作物种植面积是长势监测、产量估算、病虫害、灾害应急、动态变化等监测的前提。(二)作物长势监测通常的农作物长势监测指对作物的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的宏观监测,即对作物生长状况及趋势的监测。农作物长势包括个体和群体两方面的特征。叶面积指数LAI是与作物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有关的综合指标,可以作为表征作物长势的参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LAI有很好的关系,可以用遥感图像获取作物的NDVI曲线反演计算作物的LAI,进行作物长势监测。(三)作物产量估算遥感估产是基于作物特有的波谱反射特征,利用遥感手段对作物产量进行监测预报的一种技术。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可以反演作物的生长信息(如LAl、生物量),通过建立生长信息与产量间的关联模型(可结合一些农学模型和气象模型),便可获得作物产量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植被指数(由多光谱数据经线性或非线性组合而成的能反映作物生长信息的数学指数)作为评价作物生长状况的标准。(四)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也就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光谱特征不同。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主要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及微波波段进行。微波遥感,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地表穿透性,不受天气影响,但是成本高,成图的分辨率低,其应用也受到限制。常用的还是可见光和热红外遥感。通过与反映土壤含水量相关的参数建立关系模型。反演土壤水分。用于土壤水分监测的方法比较多:一是基于植被指数类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如简单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归一化水分指数法、距平植被指数等。二是基于红外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如垂直干旱指数法、修正的垂直干旱指数法等。三是基于地表温度(LST)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如热惯量法、条件温度指数、归一化差值温度指数、表观热惯量植被干旱指数等。四是基于植被指数和温度的遥感干旱监测方法。如条件植被温度指数、植被温度梯形指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等。五是基于植被与土壤的遥感监测方法。如地表含水量指数作物缺水指数法等。总的来说就是利用光学-热红外数据,选择参数建立模型进行含水量的反演。也可以进行土壤肥力监测、土壤结构信息的提取等。(五)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植被对诸如病虫害、肥料缺乏等胁迫的反应随胁迫的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包括生物化学变化(纤维素、叶片等)和生物物理变化(冠层结构、覆盖、LAI等),相应的,植物特征吸收曲线特别是红色区和红外区的光谱特性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在病害早期就可通过遥感探测到。可选择病害叶片中对叶绿素敏感的波段,结合实测叶绿素含量,建立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算模型,提取病虫害信息。可周期性提取病虫害作物面积、空间分布等。二、资源监测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宏观信息,对耕地、草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进行监测与评价,从而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规划、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三、灾害监测遥感是灾害应急监测和评估工作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对旱灾、洪涝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监测其发生情况、影响范围、受灾面积、受灾程度,进行灾害预警和灾后补救,减轻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而由于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遥感应急监测是当前农业领域的应用热点之一。四、河南省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的农业监测工作为使遥感技术为全省农业服务,按照农业部农业遥感监测中心的整体部署,结合河南省农业生产的特点,从2003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变化和长势遥感监测等服务工作。为顺利开展农业遥感监测服务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按照农业生产结构科学选择了50个样方县,每个县布置3个500m见方的样方(全省共150个样方)作为地面验证调查观察点,结合遥感监测技术,根据每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内的生长特点,每半月做一次遥感监测分析,供农业生产宏观决策参考。多年来,主要开展了河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及长势遥感监测、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及长势遥感监测、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监测、河南省大豆种植面积变化监测、河南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监测等农业遥感监测工作。为全省农业宏观调控和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 10

    2022-10

    虚拟现实(VR)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在现代农业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农业虚拟资源,并融入农业生产与管理,为提升农业信息技术水平提供实践经验。方法: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提炼出三维实时建模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交互应用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途径,总结出软硬件条件建设的基本要求,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结论: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农业生产和管理成本,使其价值最大化,还可以很好地传承农耕文化,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方向。[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4-0188-02自2016年以来,基于“产教融合”“互联网+农业”、人工智能等研究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VR)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在农业相关领域应用也初现成效,主要体现在农牧业虚拟现实体验、展览展示、虚拟仿真、农业资源开发等。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已成为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方向。2018年12月25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该政策指导下,虚拟现实技术在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创新思路,如虚拟农耕文化体验,包含虚拟农场种植、经营、管理、采摘、交易、虚拟动物养殖与解剖、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等,这些都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概述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融合应用新型显示、传感器、眼动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技术,能够拓展人类的感知边界,改变商业形态和服务模式。[1]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当前最热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三维技术、显示技术等,核心是三维建模与仿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利用计算机多维信息空间,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利用红外线或者VR专用硬件设备,实现人机互动,完成系列虚拟动作。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全方位调动体验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观。二、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现代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大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由于涉及的学科众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包括高水平的三维技术人才、程序设计人才、农业专家等。它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音视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结合农业专家智慧知识,实现农业远程可视化诊断、控制、预警、治疗等管理。[2]我国在1996年11月国家“863计划”中提出了虚拟农业的概念,并将虚拟农业列为“863”先期启动计划。从当前各行各业应用情况来看,VR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应用中有部分研究属于初级应用研究,例如在农业虚拟实验室中的应用、在农业机器人操作上的应用。从国际上来看,1968年荷兰生物和植物学家AristidLindenmayer提出的L-系统[3],其主要用于植物生长过程建模;美国的Clausnitzer和Hopmans利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了三维根的生长和瞬时土壤水流的模拟建模[4],并编程实现了模型。法国农业开发国际研究中心研制了AMAP(AdvancedModelingofArchitectureofPlant)模型。但这些模型缺乏生物学特性,忽视了环境方面的问题,不适合在农业中应用。三、虚拟现实关键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途径虚拟现实的主要技术趋势是在“边缘”(收集数据的源头),而不是集中在云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5]虚拟现实在现代农业中如何有效地应用,其关键技术主要包含植物生长模型,水、肥、温度、湿度、有机质、病虫害等环境的建立,根据植物叶片颜色、生长状态的变化来诊断病虫害以及自动防御等。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领域,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体验者百分百深入沉浸式体验,感受作物栽种、管理、观光、采摘等。(一)三维实时建模技术三维实时建模的关键技术包含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动态场景实时绘制技术、沉浸式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虚拟摄影棚技术(图像抠像技术)等。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指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求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应用AgisoftPhotoscanProfessional三维重建软件,利用多视图三维重建技术,对搜集到的农业特征平面素材生成真实坐标的三维模型。(二)数据采集技术在现代农业应用中,数据获取主要有静态、动态及三维重建三个途径。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病虫害高发期、不同病虫害图片特征,分别采集图片样本,便于后期虚拟资源库制作。例如茄子生长期综合管理,在数据采集时就需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定植前管理(包含温度、湿度、立枯病、萃倒病、蚜虫)、结果前期管理(包含温度、湿度、稳株、搭建高产骨架、整枝、水费管理)、结果盛期管理(包含水肥供应、光照、褐纹病、绵疫病、白粉虱、黄萎病等),采集丰富的生长、病例特征资源,利用三维实时建模技术,进行资源库的建立。(三)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立体显示主要是基于人的视觉系统,从侧视网膜图象差、运动视差、图象大小差异、纹理梯度四个方面得到深度知觉的。目前立体显示技术都是基于双目视差来实现的。现代农业的核心技术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其中传感器的研发是核心。在众多传感器中,光纤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由于成本低、组网节点丰富且安全可靠,可以有效对土壤含水量、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更新的数据能对虚拟现实模拟仿真提供精确的参考数据,把捕捉到的数据信息植入虚拟现实场景中,达到还原现实的效果。(四)交互应用技术当前主流的虚拟现实交互开发平台主要有Unity3D(效果优势、开发便捷性、硬件系统适应性,适合2~20人团队),Unreal4和CryEngine(大型游戏引擎,效果逼真,但开发周期长),Virtools、EON、Quest3D(比较早期的引擎,硬件支持相对完善)。重要的技术指标为视觉、触觉、头部跟踪、延迟跟踪、GPU性能标准、真实感。四、虚拟现实体验条件建设的基本要求(一)硬件条件建设室内虚拟体验场地最低要求为80m2,室外场地根据实际需求情况而定。智能温室大棚、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网络及相关设备、高性能计算机、视觉现实设备(如3D展示系统、大型投影系统、头戴式立体显示器等)、声音设备(如三维声音系统以及非传统意义的立体声)、交互设备(如位置追踪仪、数据手套、3D输入设备、动作捕捉设备、眼动仪、力反馈设备以及其他交互设备)。(二)软件条件建设项目开发团队、管理团队组建,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图像识别系统、智能诊断系统、虚拟交互开发系统、引擎系统等,各自系统间要兼容。五、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当前农耕文化体验、农耕文化科普教育最好的途径之一。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较好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还可以使农业衍生产品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如乡村旅游、虚拟农场体验、农业文化创意等,这些都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前景非常好的项目。虽然目前只是小范围的实验,要大范围推广还面临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虚拟现实项目建设软硬件投入资金较大,涉及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农业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农作物生产模型等。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