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 2022-10-10 18:25:51    作者:     来源:     点击:

1 品种选择

大棚栽培应选早中熟、中果型、商品性好、适口性佳、耐低温弱光、耐阴湿、宜嫁接、丰产抗病的优良品种,如特优京欣、三木京欣。

2 整地施肥

大棚早熟西瓜一般种植密度较大,要求精细整地。冬闲大棚,应在冬前深耕25 cm,使土壤疏松。将底肥的一半全面撒施,再翻入土中。整地时应将前茬作物根系拣出棚外。

1)做畦。可采用小高垄和高畦,按行距1~1.2 m做畦,或按大行2 m、小行1 m,在小行上挖深45 cm、宽80 cm的集中施肥畦沟。

2)底肥种类。亩施优质厩肥4 000 kg(或腐熟鸡粪3 000 kg)、过磷酸钙50 kg、硫酸钾15 kg、腐熟饼肥100 kg。底肥中的有机肥在普遍耕翻时施入一半,整平后在集中施肥沟内施另一半,再用土将沟填平。

3 播种育苗

中熟品种在12月底至来年1月上旬育苗,早熟品种1月下旬育苗。采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选晴天,在穴盘或营养钵上先撒2/3的营养土,每穴放1粒有芽种子,芽朝下,上面再盖1/3的营养土刮平,然后放到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西瓜发芽出土要求较高床温,待大部分瓜苗出齐后,立即降温,以防止床温过高致下胚轴徒长。露出新叶后,适当提高床温,白天保持25~30 ℃,夜间16~20 ℃,促进其生长发育。定植前1周,当夜温在10 ℃左右可以炼苗。

4 移栽定植

2月下旬定植,大棚西瓜采用三膜覆盖(棚膜、内膜、地膜)保温,在集中施肥沟的畦面上,按株距45~50 cm划出定植穴位,双行栽植,亩栽880~980株。选晴天定植,先向穴内浇适量水,待水渗下栽苗,摆正瓜苗填土并轻轻压实,在畦面上铺地膜,再插小拱架,其上扣薄膜,不必压得过牢,便于天暖时昼揭夜盖。

5 温湿调控

1)温度。定植后5~7天内,要注意提高地温,促进缓苗。若白天温度高于35 ℃,应遮光降温。缓苗后可开始通风,以调节棚内温度,一般白天不高于32 ℃,夜间不低于15 ℃,当瓜蔓长3 cm左右时,可撤除小拱棚,外界温度超过18 ℃时,应揭开棚两侧膜加大通风。

2)湿度。大棚内空气相对温度较高,在植株封行后,由于蒸腾量大,灌水量也增加,使棚内空气温度增高。白天相对温度一般在60%~70%,夜间达80%~90%。为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可于晴暖白天适当晚关棚,加大空气流通。生长中后期,以保持相对湿度在60%~70%为宜。

6 整枝

当伸蔓后,主蔓长30~50 cm,侧蔓长到20 cm左右时,从中选留一健壮侧蔓,或留一主二侧,其余全部去掉,以后主、侧蔓上长出的侧蔓及时摘除。在坐瓜节位上边再留10~15片时即可打顶。整枝工作要在瓜坐住以前进行,在去侧蔓的同时,要摘除卷须。

7 人工授粉

大棚西瓜应在上午8:00—9:00进行授粉。阴天雄花散粉晚,可适当延后。为防止阴雨天雄花散粉晚,可在头一天下午将次日能开放的雄花取回,放在室内干燥温暖条件下,使其次日上午按时开花散粉,再用雌花花给雌花授粉。

8 留瓜

一般授粉后3~5天,瓜胎明显长大,要优先在主蔓上留瓜,再在侧蔓上留瓜。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在瓜蒂上作标记,并记上不同日期。早熟品种需25~30天,中熟32~35天,晚熟40天左右成熟。注意垫瓜和翻瓜,使其生长匀称、皮色一致。

9 追肥灌水

前期浇水不宜过大。缓苗后,地不干不浇水,若过干时可顺沟灌1次透水。以后节制灌水,提高地温,使瓜秧健壮。在伸蔓期,水量适中即可。开花坐期不浇水,以防止徒长和保进坐瓜。幼瓜长到鸡蛋大小后,3~4天浇1次水,结合灌水,每亩追施施氮磷复合肥20 kg、硫酸钾5 kg,溶解后随水施入,促进幼瓜膨大。西瓜长大后,可用0.3%磷梭二氢钾叶面追肥1~2次。

10 病虫防治

1)西瓜枯萎病。苗期发病,幼茎基部变褐色收缩,子叶、幼叶萎蔫下垂,突然倒伏。开花结果后发病,白天萎蔫,早晚恢复,数日后全株枯死,病茎基部缢缩,纵裂,根部褐色腐烂,维管束褐色。

病菌在土、粪肥、种子表面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从根毛顶端侵入,病菌在导管内分泌毒素,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输送,引起植株萎焉死亡。病菌在8~34 ℃均能生长,以24~32 ℃最为适宜。在pH值4.6~6的土壤中发病较重,地势低洼、排水不 良、底肥不足、施氮过量、大水漫灌和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上,应实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嫁接苗,增施磷钾和微肥。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kg拌细土200 kg,结合施肥撒入沟、穴内,然后播种或定植西瓜。发病初期用20%万兴乳油2 000倍液灌根(每穴灌250 mL),2 500倍液叶面喷雾,连喷带灌效果更佳。发病严重时中,用40%富星乳油4 000倍液加50%多菌灵粉剂300倍液灌根,每株灌300 mL,隔7天1次,连灌2~3次。

2)炭疽病。幼苗发病,子叶出现圆形褐色病斑,生有黑色点或淡红色黏稠物,发展到幼苗基部变成黑褐色,病斑缢缩,猝倒而死。成株发病,叶片出现水浸状纺锤形或圆形斑点,很快干枯呈黑色病斑,扩大后常互相会合,引起叶片早枯。茎上病斑梭形、椭圆形凹陷,褐色至黑褐色。果实发病,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病斑扩大后为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暗褐色至黑褐色,凹陷处龟裂。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种皮上越冬,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和灌溉水传播。气温20~24 ℃、湿度90%~95%适宜发病,气温高于28 ℃、湿度低于54%发病轻或不发病。

防治上,应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实行轮作倒茬、配方施肥等。药剂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加75%百菌清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800倍液喷雾。

3)蚜虫。系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在定植前于苗床上先喷敌敌畏+乐果(1 ∶ 1)2 000倍液,中后期用25%吡虫啉2 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