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关键栽培科学技术
小麦高产栽培的管理技术要点:①抓好冬季管理。冬季小麦生育特点主要为长叶、长根、长藥和完成春化阶段发育,管理任务是促进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春季生育良好打下基础。②加强春季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早返青,稳健生长,适当化控防倒,重施拔节肥水,浇透孕穗水,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増加穗粒数。③后期防早衰、防倒伏,促进粒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形成的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有: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氮肥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垄作栽培技术、优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黄准海小麦/玉米轮作平衡增产技术等。(1)小麦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指在高产地力条件下的栽培技术,精播技术的基本苗较少,为每亩8万~12万,群体动态比较合理,群体内光照条件较好,个体发育健壮,从而使穗足、穗大、粒重、抗倒、高产。精播高产栽培首先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0~20厘米土壤养分含量应达到以下指标:有机质含量1%,全氮0.084%,碱解氮50毫克/千克,速效磷15毫克/千克,速效钾80毫克/千克其次要选择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高、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好的品种。同时施足底肥、提高整地质量、坚持足墒播种、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壮苗,创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每亩基本苗8万~12万,冬前分蘖数60万~70万,年后最高总茎数70万~80万,成穗数40万~45万,多穗型品种达50万(2)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氮肥后移技术适用于高产麦田,尤其是强筋小麦栽培。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但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越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使氮肥重施在小麦前期,造成高产麦田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遮蔽,后期易早衰、倒伏,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氮肥后移技术将一次性底施氮肥改为底施与追施相结合,底肥、追肥比例各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的地方可移至拔节中期至旗叶露尖时。这一技术可有效控制春季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和同二叶健挺的株型,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的穗数,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和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提高料粒蛋白质含量,改善小麦品质;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淋溶。(3)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栽培技术传统小麦种植方式是田间土表平作。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是在田间起垄,小麦种植在垄上,垄沟用于灌水施肥。与传统平作相比,该技术主要特点是由大水漫灌改为小水沟内渗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采取沟内集中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善冠层小气候,抑制病害发生,促进小麦茎秆健康生长,抗倒伏能力增强;有利于发挥边行增产优势,有利于全年均衡增产;通过农机与农艺配套,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与传统平作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可减少灌溉用水量30%~40%,水分利用率由平作的1.2千克/米提高到1.8千克/米3左右。施肥深度相对增加10~15厘米,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增产10%左右。(4)优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低成本、高效的生产性关键技术。根据不同地区生态和生产条件,分为强筋、中筋、弱筋三类小麦实施。来用该技术进行小麦生产,不仅节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降低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小麦单产,改善品质,提高优质小麦品质的稳定性,增强国产优质小麦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化开发,实现农业増效、农民增收。应用该技术,与传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相比,每亩小麦平均增产23.5千克,化肥投入量降低31.2%,农药有效成分用量降低76.5%,防治费用降低63.2%,少浇1~2次水,获得降氮节水降污、保证产量和品质的效果。(5)小麦/玉米轮作平衡増产技术该技术以合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实现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平衡増产增效为目标,将单一作物高产栽培技术优化整合,达到互补、综合的平衡增产效果的一项技术。具体做法为:根据播期早晚,考虑小麦、玉米品种搭配;玉米灌浆、小麦播种一水两用;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小麦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以保证适宜基本苗;小麦收获秸秆粉碎贴茬播种玉米,及时浇水促进出苗;做好小麦冬前春季、后期的田间管理和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管理;根据小麦、玉米的需肥特点、产量水平、地力条件,合理配肥。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每亩减少灌水40~80米3,节省氮肥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15%,小麦玉米两种作物累计每亩增产50千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