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科学技术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危害上述部位外,还可危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两种病害统称为“玉米斑病”症状识别: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渍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图7)。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第二年孢子萌发引起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与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是主要因子。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C小病高于大斑,适温是20~32℃。因此小斑病在夏玉米种植区较重,而大斑病则在春玉米区较严重。国外称小斑病为南方玉米示斑,大斑病为北方玉米叶斑。在玉米生长季节里、气温一总是能满足病菌的要求,而降雨量则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量大、湿度高,易造成病害的流行。防治方法:病害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第二,存在大量病菌;第三,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病害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①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②消灭越冬菌源和减少发病初期菌量。轮作倒茬可减少菌量,另外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深翻,这是减少初侵染源的重要措施。在病害发生初期,底部4个叶发病以前,打掉下部病叶,可使发病程度减轻一半。适期早播,使整个玉米生育期提前,可缩短后期处于高湿多雨阶段的生育日数,有避病作用。玉米是一种喜肥作物,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另外大斑病是一种兼性寄生菌,植株生育不良易受侵染,即使抗性品种在缺肥缺水时也不能表现出其抗病力。③药剂防治。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穗瘟净1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50~80倍液。施药应在发病初期开始,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必要时隔7天左右再次喷药防治。(2)玉米穗粒腐病玉米穗粒腐病由于危害玉米的病原不同而分为许多类型,主要有镰刀菌穗腐病、曲霉穗腐病、青霉穗腐病和色二孢属菌引起的干腐病等症状识别:果穗从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籽粒间常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另外,有些症状只在个别或局部籽粒上表现,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有些病菌(如黄曲霉、刀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由它所引起的穗粒腐病籽粒在制成产品或直接供人食用时,会造成头晕目昡、恶心、収吐。染病将粒作为饲料时,常引起猪的吸吐,严重的会造成家畜家禽死亡。影响发病的因素:由于病菌的多样性,造成病菌来源有多方面。带菌的种子、病残体以及其他作物的病残体均能引起田间发病,在后期多雨的年份易造成病害流行。防治方法:①尚无很好的防治方法,但品种间抗性有显著差异,可选用抗病品种。②收集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并实行2~3年轮作。③注意选种及播前的种子处理,用200倍甲醛液浸种1小时有杀菌作用,也可用50%二氯醌以种子重量的0.2%拌种。④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另外应及时防治玉米螟,因为玉米螟是穗粒腐病菌的重要侵染媒介。⑤贮藏时,保持通风、干燥、低温。(3)玉米青枯病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症状识别: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渍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影响发病的因素:青枯病的病因尚有争论,国内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镰刀菌引起的;其二,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是腐霉菌和镰刀菌的复合侵染引起的。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但品种间抗性差异极为显著,可选用抗病品种。在栽培措施上应注意排水。(4)玉米锈病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和秆锈病四种,我国目前只有前两种锈病。普通锈病的病原为高粱柄锈菌,南方锈病病原为多堆柄锈菌。普通锈病的发现报道较早,1937-1939年戴芳澜、王云章等在陕西、贵州等地报道了此病。南方锈病在我国发现较晚,1972年在海南省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方锈病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台湾、海南等些高温潮湿地区。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近年该病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发生。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苞叶和雄穗。其中,普通锈病在叶片上常产生长条状、略突出叶片表面的砲子堆,叶片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的粉末。南方锈病发病时,在叶片上散生黄色小斑点,病斑逐渐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黄色或红褐色。植株生长后期,两种锈病都会在病斑上逐渐形成黑色突起,破裂后散出黑色粉状物,为病菌冬孢子。玉米锈病发生造成植株叶片褪绿、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叶片干枯,植株提早衰老死亡。防治方法:①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病残体。③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5%敌力脱(丙环)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R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5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3次,控制病害扩展(5)玉米田地老虎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经常发生危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生活习性: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子)4个阶段。成虫体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两道暗色双线夹一白线的波状线,翅上有两个暗褐色的肾状纹与环状纹,肾状纹外侧有1条尖三角形的黑色纵线;黄地老虎前翅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危害严重,各龄幼虫的生活和危害习性不同。一、二龄幼虫昼夜活动,啃食心叶或嫩叶;三龄后白天躲在土壤中,夜出活动危害,咬断幼苗基部嫩茎,造成缺苗;四龄后幼虫抗药性大大增强,因此,药剂防治应把幼虫消灭在三龄以前。地老虎成虫日伏夜出,具有较强的趋光和趋化性,特别对短波光的黑光灯趋性最强,对发酵而有酸甜气味的物质和枯萎的杨树枝有很强的趋性。这就是黑光灯和糖醋液能诱杀害虫的原因。地老虎由北向南1年可发生2~7个世代。小地老虎以幼虫和蛹在土中越冬;黄地老虎以幼虫在麦地、菜地及杂草地的土中越冬。两种地老虎虽然1年发生多代,但均以第一代数量最多危害亦最重。其他世代发生数量很少,没有显著危害。所以测报和防治都应以第一代为重点。危害症状: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小孔洞和缺刻;或将幼苗近地面茎部咬断,整株死亡;有时仅危害生长点;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①利用黑光灯诱杀。②拔开萎蔫苗、枯心苗周围泥土,挖出小地老虎的幼虫处死;或密附近灌水,幼虫爬出土面,将其捕杀。③对沙壤地和虫口密度大的地块可采取灌水淹杀的措施。药剂防治方法:①种子包用含有杀虫剂的种衣剂包衣。②毒饵诱杀。将系虫剂溶報切碎的新鲜杂草上(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苦英、小花、苜蓿、艾蒿、青蒿、白茅、鹅儿草等杂草),傍晚撒在大田诱杀。也可把麦麸等饵料炒香,每用饵料4~5千克,加八入条虫剂,拌匀成毒饵,于傍晩撒于地面诱杀。③药剂喷洒。于幼虫一至三龄期喷雾。(6)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但主要危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症状识别: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人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人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处蛀人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影响虫害发生的因素:①虫口基数。上一代虫口基数的多少,是影响玉米螟危害轻重的重要因素。虫口基数大,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②温湿度。玉米螟适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发育。玉米螟主要发生在6~9月,适温为16~30℃,相对湿度60%以上。因此,玉米螟发生数量的变动,决定于湿度和雨水。③玉米品种。玉米品种不同,被害差异很大。玉米组织中存在一种抗螟物质丁布,成虫将卵产于丁布含量高的玉米品种上,其孵化的幼虫死亡率很高。另外,某些品种玉米的组织形态,可避免成虫产卵而减轻螟害,如叶面茎秆上的毛长而密,则螟害很轻。因此,玉米品种不同,玉米的种群数量和玉米受害程度均不相同。④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对玉米螟抑制作用较大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卵中,使卵不能正常孵化·或孵化的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对降低螟虫危害,能起一定的作用。防治办法:①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徳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并应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②物理防治。玉米螟发蛾始盛期在玉米地附近开阔地,按200亩玉米设置一盏高压汞灯,下设药池,或按50亩玉米设置一盏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③药剂防治。可用适量颗粒剂,拌10~15倍煤渣颗粒,每株用量1.5克,点心。④生物防治。赤眼蜂在消灭玉米螟方面有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成本低。在玉米螟产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别放蜂,每亩放蜂1万~3万只,设2~4个放蜂点。用玉米叶把卵卡卷起来,卵卡高度距地面1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