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是玉米生产上发生较普遍的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近年来,随着密植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密度不断增大,玉米锈病的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已成为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轻微发病危害较小,发病重地块常造成玉米叶片提前枯死,粒重下降,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30%,更重时,造成叶片从受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
一、症状
玉米锈病发生于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发病初期被害叶片出现微小褪绿斑点,随后斑点逐渐呈疱疹状隆起,并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病斑颜色依次从乳白色—淡黄色—黄褐色过渡,最终成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发出锈粉状夏孢子,并可进行重复侵染。后期病斑形成黑色疱斑,即病原冬孢子堆,病斑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隆起,无规则散生或聚生。玉米锈病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更重时,造成叶片从受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
二、发病规律
玉米锈病的病原菌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sorghi),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大小24~33μm×21~30μm,表面具微刺,膜厚1.5~2μm,有4个发芽孔。冬孢子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栗褐色,顶端圆,少数扁平,表面光滑,具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大小28~46μm×14~25μm。柄淡黄色至淡褐色,长达50μm。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玉米锈病的侵染期,玉米锈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病,蔓延扩展,8月底进入发病盛期。通常早熟品种易发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当气温在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
三、发病条件
(一)气候条件
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高或连阴雨的条件下有利于孢子的存活、萌发、传播、侵染,很容易引发玉米锈病病害。
(二)充足的菌源
玉米锈病发生都是由大量外来病菌引起的。但是由于近几年来,随着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导致大量秸秆和病残体滞留田中,病原菌不断积累扩大并以冬孢子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也为锈病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土壤和种植
1、由于当前大面积种植的品种都是耐密型品种,种植密度大,通风透气差,加之土壤黏重板结,排水不畅,田间湿度过大,造成田间高湿小气候,这些都会诱导和加速病害的发生。
2、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品种的叶色、叶毛的多少与病害轻重有关。一般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发病重。
(四)施肥
病害的发生与田间施肥情况有很大的关系。肥料不足或偏施、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五)农民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淡薄
多数农民存在重虫轻病的防治认识,加上玉米植株高大,喷药难度大,导致防治工作进展慢,防治效果差。
四、防治方法
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性病害,防治上应从玉米锈病的抗病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引进抗玉米锈病的种植资源,筛选抗原,并进行种质资源创新,培育抗病性和丰产性俱佳的玉米新品种,形成以选育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体系,减轻玉米锈病给生产造成的损失。
(一)选育抗病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和自交系在感病及抗病性上差异较大。应选择种植在当地生产中表现抗病或中等抗病的品种。种植优良抗病的杂交种,选用抗玉米锈病的品种是经济有效的措施。
(二)科学施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多施腐熟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三)栽培措施
玉米锈病一般在抽雄时开始发病,适当早播,合理密植,使玉米主要发病期避开病菌感染期,中耕松土,适量浇水,雨后注意排渍降湿,必要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也可使植株健壮,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加强田间管理
应加强玉米田间的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摘除下部病叶或拔除已病植株集中深埋或销毁,可以减少玉米锈病的侵染。
(五)药剂防治
用药防治玉米锈病,应早防早治,在零星发病时及时防治。主要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统防统治、强化早期、做好中后期防治。推广玉米包衣技术,用粉锈宁、立克锈等药剂对种子进行拌种,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1、在孢子高峰期用药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用97%敌锈纳原药250~35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孢子。
2、在玉米锈病的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采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40%福星乳剂9 000倍液、50%胶体硫2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控制病害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