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家团队|政策法规及产业信息|畜禽生产技术|在线答疑
当前位置: 首页>>畜禽生产技术>>正文

肉中鸭(4~5周龄)的饲养管理

时间:[2019-04-27]  来源:畜禽生产技术网

此时鸭体各组织和器官迅速生长发育,胃肠容积增大,采食量加大,消化能力大大增强,代谢旺盛,蛋白质水平低于育雏期,而能量水平与育雏期的相同或略少提高。绒羽慢慢更换为正羽,骨骼结构基本发育完全,肌肉迅速生长,皮下脂肪日益积累,机体各种功能加强,适应性和抗病力增强。同时在这个阶段,中鸭具有补偿生长的功效,前期若生长发育受阻,在后期能够补偿过来,从而达到标准体重。因此饲养管理上可以粗放一些,应从育雏舍般出移至肉鸭舍,减少饲养密度,改喂营养水平较低、粒度较粗的中鸭料,随时注意观察鸭群动态,特别是清早,依照鸭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一、过渡期的饲养

1、饲料:从雏鸭舍转入中鸭舍的前3~5天,将雏鸭料逐渐调换成中鸭料,使鸭慢慢适应新的饲料。

2、温度:鸭舍一般不加温,但在寒冷季节,如自然温度与育雏末期的室温相差太大(一般超过3~5℃)会引起感冒或其他疾病,应在开始几天适当增温。

3、空腹转群:转群前必需空腹方可运出。

4、逐步扩大饲养面积。

二、中雏期的饲料

这个时期营养水平相对较低,但要做好饲料的合理调配,并且满足其对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需求。

三、饲喂

一昼夜饲喂4次,定时定量。饲喂粉料,则需用水拌湿,将饲料分堆在料盘内或塑料布上,分批将鸭赶入进食。鸭在吃食时有饮水洗嘴的习惯,圈内可设长形的水槽或在适当位置放几只水盆,及时添换清洁饮水。

四、管理

1、保持圈内清洁干燥:中鸭易管理,要求圈舍条件比较简易,只要有防风、防雨设备即可。但圈舍一定要保持清洁、干燥。

2、密度适当:中鸭的饲养密度,肉用型每平方米为8~10只,兼用型10~11只,随鸭龄增大,不断调整密度,使圈内经常保持空气新鲜。

3、分群饲养:按大小强弱分几个小群,尤其对体重较小、生长缓慢的弱中鸭应集中喂养并加强管理,使其生长发育能迅速赶上同龄强鸭,不至于延长饲养日龄,影响填肥工序。

4、洗浴:为促进新陈代谢与鸭体肌肉和羽毛的生长,中鸭需有洗浴条件,每天定时洗浴。但时间不可过长,尤其在后期,以免能量消耗过多,影响经济效益。

5、砂砾:为满足其生理机能的需要,应在中鸭的运动场上专放几个砂砾小盘,或在精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砂粒。这样不仅能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约粮食,而且能增强消化机能,有助于提高鸭的体质和抗逆能力。

6、防暑降温:肉中鸭羽毛较为厚密,皮下脂肪也日益丰满,而皮肤没有汗腺,因此散热能力差而抗寒能力强。在炎热的天气下,应多设置水盆,让鸭溅水洗身; 加强通风散热;直接向鸭身喷水和在舍顶、舍外多设遮荫棚等。可有效地防止鸭中暑。

7、防止啄羽:如果鸭群的密度太大,地面垫料潮湿,通风不好,或者饲料营养不全面,都会引起鸭互相啄羽。啄羽使鸭的羽毛被动脱落,影响屠体的外观,严重时容易使鸭受伤出血,甚至胃肠内脏被啄出而致死。鸭是不断喙的,所以须在饲养管理上下功夫,使其密度适中,地面和垫料保持干燥,舍内通风良好,饲料营养全面等。

8、卫生与环境中鸭采食多,饮水多,消化快,粪多且潮湿,易腐臭和滋生蚊蝇,若不经常清扫冲洗,保持干净卫生,会使鸭群应激大,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暴发疾病。因此,须常清除鸭粪,常扫地面,常换垫料,保持饲养工具清洁干净。执行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和预防接种制度,做好经常性的灭蚊、灭鼠和防兽害等工作,保持环境优良、安静。

上一条:育成鸭(5~18周龄)饲养管理

下一条:肉用仔鹅饲养管理

关闭窗口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畜禽生产技术网  地址:郑州市中牟县青年西路38号
电话:0371-67290733  邮编:4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