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原理和方法对所有动植物都有医治病虫害、促进健康生长的作用,并且能有效地修复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笔者调研发现,施用过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植物性农药、土壤修复剂、叶面肥的种植业产品和饲喂过中草药的养殖业产品,不仅口感变好、产量增加,而且官方检测显示农残普遍大幅度降低。此外,由于大量减少了化学投入品以及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总体上成本低于对照,而且显著减轻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笔者通过进一步历史资料分析和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中医农业”一词。
所谓“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利用中草药等生物元素保护动植物生长,利用生物元素加上天然矿物营养元素的组合搭配调理动植物生长,以及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之间的相生相克机理优化动植物生长。
“中医农业”虽然还有一些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它代表着未来中国农业的一大亮点。“中医农业”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精华的集成创新,能够破解化学农业的困境,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医农业”概述
1.1 “中医农业”的由来
我国古代对中医的研究为世界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很早。中国古代先后出现的农业书籍共有500多种,至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有300多种。在这300多种农书中,《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和《授时通考》内容最丰富,影响也最大,称为“五大农书”。在这“五大农书”中,就有关于中医原理和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
早在1909年,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的富兰克林·H·金,本打算携妻子游历一下中国、日本和高丽,结果被这3个国家的农耕文化(同根于中国农耕文化)所吸引,考察了9个月才回国,并于1911年出版了游历的完整记录和反思的著作《四千年农夫》。这本书被认为是西方最早带有“中医农业”色彩的著作,书中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与自然和谐的亚洲传统农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是,正当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四千年农夫》启发下准备学习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的时候,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在西方农业中逐步得到推广。由于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见效快,《四千年农夫》这本书又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随着农业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农产品越来越不安全、健康,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专家又慢慢关注起《四千年农夫》,开始探索植物性药品在农业上的应用。目前,发达国家在植物性药品研究方面已领先于我国,但仅仅限于个别领域的单品种或者顶多几个品种的植物性药品的综合应用。
与此同时,在中国本土,受世界石油农业的影响,也出现了过度依赖化学农业的现象,农业生产慢慢偏离了生态农业的轨道,人们基本上停止了“中医农业”的实践。然而十分可喜的是,一段时期以来,迫于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不少农业机构又开始了“中医农业”的探索。
1.2 “中医农业”的特点
农业是与诸多生物打交道的产业,适合于中医原理和方法的应用。目前,“中医农业”领域应用最广的是用中草药生产“两药、两料”(农药、兽药、肥料和饲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饲料添加剂以及各种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有利于促进动植物绿色防控。
“中医农业”既能从产品的角度提升质量,又能从生产的角度深层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将作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脱颖而出。与常规农业相比,“中医农业”的产品产量普遍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和口感显著提高,农残大幅度下降,储存期明显延长,同时外形、色泽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一般来说,“中医农业”的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不低于有机农产品,但产量显著增加,成本大幅度减少,突破了有机农业这两个关键的瓶颈问题,而且外形、色泽等方面也都优于有机农产品。
2“中医农业”发展前景
2.1 生产功能性农产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开发和应用药食同源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大量实践证明,“中医农业”可以在这3类功能性食品生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说无公害农产品让人吃了少中毒,绿色有机农产品让人吃了少生病,那么“中医农业”产品让人吃了不仅不中毒、难生病,还能防病治病。
“中医农业”肥药可以导致生物体的次生代谢。次生代谢的产物(也被称为天然产物),如某些碱基是核酸(遗传物质RNA和DNA的总称)的重要组份,生长素(吲哚乙酸)与赤霉素等植物内源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类胡萝卜素等萜类作为光合色素参与光合作用过程,生物碱、酚类衍生物、类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类萜和甾类等化感和渗透性物质能抗击灾害性天气和对抗病虫草害。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含有大量人类必需的第八类营养素,即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矿物质)、膳食纤维(纤维素)等营养素以外的营养成分,如特殊氨基酸、吲哚生物碱(板蓝根)、白藜芦醇、儿茶素、酚酸、鞣花酸、异黄酮、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番茄红素、叶黄素、叶酸、类胡萝卜素、皂苷、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此外,“中医农业”通过动植物生态链环微量元素转化集成技术,包括营养源配方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昆虫繁育转化技术、农业动植物营养转化技术等,借助多种生物体自身纯天然的生物降解、合成、富集和沉积作用,形成动植物综合营养素,可以生产出富含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的农产品,如富硒产品。企业委托非官方机构检测结果显示,饲喂复合中草药生物饲料的猪肉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具有降压、减脂、软化血管、促进微循环的作用,适合“三高”人群食用;“中医农业”模式改良的大米中,直链淀粉达到20%以上,明显高出国家要求的15%的标准,符合国家功能性食品的指标,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可以想象,采用“中医农业”模式生产的功能性农产品将在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康养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减少化学投入品过度使用对农业的困扰
“中医农业”肥药是从多味中草药萃取的生物制剂,有效成分为全新的生物活体,是肥药一体化的农业投入品,在种植业方面不仅可以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还能防病治病,连续使用也不会产生抗性,可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实践证明,“中医农业”肥药能解决种植业上化学农药医治不好的若干癌症性病害例,如柑橘的黄龙病、香蕉的黄化病、枣树的疯枣病以及蔬菜的白粉病和根腐病。此外,“中医农业”模式可在水稻生产中实现生态保健、增强免疫、调节营养平衡、促进健康生长、减少农药化肥残留、隔离重金属污染,还能保护植物精华,还原米饭的原香味。又如,在生态有机种植的番茄早期采用中草药灌根,诱导大棚蔬菜根系深扎,植株生长旺盛,果实营养足。
不远的将来,社会对无抗肉(养殖过程中不使用抗生素)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加。采用复合中草药生物饲料,针对动物生长需要,既可解毒排毒,又可均衡营养喂料,效果十分明显,可显著增加无抗肉的供给。“中医农业”模式产生无污染的秸秆、粪污等农业有机剩余物,这些物质的循环利用,加上高效生态的处理,如生产秸秆膨化发酵饲料和秸秆膨化发酵肥料,可以形成无废物、无废水、无废气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养殖、种植良性循环高效模式。
当前,污染性物质残留是困扰蜂产品的一个主要因素,必须加大力度治理蜜源地环境,修复蜜源地生态。“中医农业”有利于减少化学投入品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中医农业”模式应用于蜜源地是保障蜂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2.3 恢复并提高中草药的药性
长期以来,由于药材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破坏了药材的药性,使中医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正所谓“中医被中草药害了,中草药被化学肥药害了”。“中医农业”肥药应用于药材种植方面,可发挥特效作用,不仅能够全部替代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还可以通过增加自身的活性和对外界的抗性恢复药材的原始药性,为中医行业提供高质量药材,保障中医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学界认为“中医农业”肥药刺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通常是中草药的主要药效成分,是地道药材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中药材基地要尽快从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进入到完全用高效生态模式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中医农业”将在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目前,“中医农业”理论和技术体系已走进中组部大学生村官生态扶贫培训课程,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也及时地予以呼应,“中医农业”的发展前景必将十分广阔。
3“中医农业”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3.1 “中医农业”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对食品健康安全的迫切需求,广大生产实践者在“中医农业”领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根据各地相关农业机构内部报道,全国约有1/3的农业经营主体使用以中草药为原料的农业投入品。同时,中医农业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一些国际机构纷纷予以关注。
尽管势头很好,但从当前总体来看,“中医农业”还存在如下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首先,“中医农业”缺乏行业准入和执行标准,产品没有相应的认证机构。目前,由于受体制机制影响,认证平台和监管机构不能针对“中医农业”的投入品实行科学的认证和监管,相关的以中草药为原料的农业投入品很难在市场中流通。同时,由于产品标准尚未制订,只能以农业投入品的形式发挥作用,影响了自身品牌的发展。此外,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也鱼龙混杂、良莠不济,致使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消费者对“中医农业”认识不够,心存疑虑,缺乏应有的可信度。
其次,“中医农业”产品单调,生产规模优势小,深加工和产业化水平低。国内现有的“中医农业”生产单元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单一,缺乏规模化优势,发展缓慢。与此同时,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深加工产业滞后,产品应有的附加值和功能性效用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也未能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
第三,“中医农业”技术供给与市场推广相对薄弱,社会认知度不高。由于“中医农业”投入品生产和销售规模普遍较小,在技术层面上,生产者往往各自为政,缺乏一个系统的生产技术体系;在市场推广上,许多生产者只把“中医农业”作为常规农业的升级项目来开发,忽视了推广等环节;在产供销业务链层面上,缺少整合与创新;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缺乏一个对“中医农业”的行业定位和系统性归纳研究,从而也导致了目前社会对“中医农业”技术体系的认知度不高。
第四,缺乏配套的“中医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科研和生产的积极性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相应的学科建设滞后。二是没有解决生产资金问题,相应的专项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出来。迄今为止,尽管“中医农业”已有大量的实践和成效,但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项目中,与“中医农业”紧密相关的专项尚未出台。
3.2发展“中医农业”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中医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正视目前“中医农业”在行业标准、监管认证以及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科研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与借鉴其他农业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和理念,整合资源优势、关键技术、先进经验和理念,将“中医农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的重要方式、提高中国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政府引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环境和健康问题也相伴而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焦点。“中医农业”产品作为安全系数最高的食品,符合《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提出的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的理念与宗旨,并具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医农业”生产过程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实践模式,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中医农业”的发展,开展普及教育和宣传,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在国家层面上对“中医农业”发展进行规划,引导和推动“中医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制订“中医农业”行业标准,构建统一认证监管平台。加快制订“中医农业”生产规范及产品标准,由专门机构监管“中医农业”各相关环节;对产品认证标准和规程进行严格设定,实施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对处罚和退出机制进行明确规范。
第三,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协调管理,多学科协同攻关。科技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协调一致,促进多学科联合协同攻关,推动“中医农业”在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学科体系建设,深入研究“中医农业”的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加强对后备人才的系统培养。加强能满足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的“中医农业”产品研发,并将其培育成为国内外著名品牌。
第四,结合农业农村部化学药肥“双减”措施,在全国开展“中医农业”药肥替代化学药肥行动。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依托园区基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引领和推动“中医农业”药肥替代化学肥药行动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突出区域重点,聚焦优势产区,以县为单元,抓好一批蔬菜水果生产大县以及生产基地,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中草药供给量,按照特定配方制作“中医农业”药肥,以设施蔬菜、水果为主大面积推广应用。
第五,结合我国中医发展战略,在全国开展中草药安全种植行动。目前,“中医被中草药害了,中草药被化学肥药害了”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发扬光大传统中医是我国的战略选择,因此,中草药安全种植也就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按照“中医农业”的生产模式,用中草药制成药肥替代化学药肥,不仅能减少中草药中的农残危害,还能提高药性,有利于中草药种植产业提质增效。这样,不仅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了,还能通过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农业农村提供新的价值增长点,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今后,要将中草药种植产业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在相关研究中加强对中草药种植产业结构和特征以及质量安全的分析,着重研究提质增效,并给出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第六,研究制定支持“中医农业”发展的政策。在资金方面加大对“中医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中医农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设立专门的补贴政策,对购买“中医农业”药肥给予一定补贴,对于从事“中医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也在经济上给予明确的补贴,并对“中医农业”药肥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政府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养生保健需求,并积极研究和对接,努力培育“中医农业”产业链,促使社会普遍关注的关键领域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协调科普、科教与科研进程,促进一体化协同发展,营造有利于“中医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七,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将“强、优、精、特”作为发展标准,重点抓“中医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中医农业”的发展方向,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尽快形成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目前,分布全国的 “中医农业”试验基地,成为能解决有机农业低产高成本的高效生态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辐射带动了一批农业企业,可上升为国家试验区,以充分发挥其在高效生态农业方面的引领作用。(章力建 朱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