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家团队法规政策种子种苗科学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生产案例在线交流
生产案例
 小麦生产案例 
 玉米生产案例 
 花生生产案例 
 其他作物生产案例 
 
其他作物生产案例
您的位置: 首页>生产案例>其他作物生产案例>正文

他种的甘薯为什么不结薯

时间:[2019-05-28]  来源:

 

他种的甘薯为什么不结薯

 

Ⅰ案例

 

种植的甘薯不结薯或形不成商品

 

看下面的图片:

 

 

 

 上面的图片是河南开封的薯农老李多年种植甘薯,他在2013年看到了发展紫薯的商机,就在当年引进了黑薯品种进行少量种植,植株生长及结薯均表现良好,老李很满意。第二年一下子种植了50亩,植株长势很旺,但到收获时,却发现基本没有产量,形成很多须根、柴根,少数块根则因为很小而形成不了商品,当年损失惨重。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案例分析

 

一、栽植过晚

 

当年甘薯栽植从5月份到6月份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而当地一般应在4月底种完。一般甘薯如果提前一天栽插和错后一天相比较,产量是差1%1.5%。在栽插适期范围内,栽植越晚,产量下降越多。

 

二、土壤粘重不利于发根

 

所种地块土质过于粘重,通透性差,氧气供应不足,影响块根的形成与发育,形不成产量或结薯过小形不成商品。

 

三、栽植方法不当

 

采取了直插法,因栽插过深,通透性差,不容易发根,结薯少而小,薯块还容易烂。

 

四、施肥不当

 

有机肥施用不足,追肥时氮肥施用过多,磷钾肥施用过少,导致营养生长过旺,造成“跑秧”,结薯很少或不结薯。

 

五、翻秧影响了植株的生长

 

黑薯到生长旺盛的时候,采取了翻秧的措施。试验证明,甘薯生长期间不翻秧,可比翻秧田块增产2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30%。甘薯翻秧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损伤茎叶。实践证明,每翻秧1次,每亩要翻断秧蔓10公斤左右,如果是阴雨后翻秧,由于蔓藤水分足,更易翻断。另外,翻秧后叶片人为堆叠,影响了光合作用,出现叶片严重变黄、死秧、脱落等现象,影响地下薯块的生长。翻秧后根部扭动严重,部分小根被翻断,甚至整株被扭断,导致薯块结得少,甚至完全“脱根”。

 

翻秧影响光合作用。翻秧造成茎叶倒移,打乱了作物叶片原本十分巧妙的自然分布,每翻一遍秧需要5~7天茎叶才能恢复正常生长,这期间会影响薯块生长。造成新生分枝丛生,消耗大量养分。不翻秧扎的腰根多且深,根系吸收养分多,秧蔓粗壮,叶片肥厚,光合作用好,抗旱力强,可促进甘薯块根的生长。

 

今后如何预防

 

解决对策:

 

一、适当提早育苗做到适期栽植并覆盖地膜

 

黑薯出苗较普通薯晚10天左右,出苗率比普通薯低30%左右,为保证适期栽苗,且栽植时有足够的薯苗,育苗时间应比普通薯提前10天左右,可采取棚膜加地膜的双膜覆盖方式,保证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温度。加强管理,培育壮苗。

 

栽植后覆盖地膜,能够提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光照,有利于幼苗的成活,提高成苗率,并促进植株的生长,提早成熟,增加产量。

 

二、选择疏松透气的土壤并深耕细耙

 

甘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据测定土壤pH值在4.2~8.3范围内,甘薯均可正常生长。但要获得高产,则以土层疏松透气,保水保肥,排水好的砂壤土或壤土,pH5~7的土壤为最适宜,这样的土壤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块根的增重。甘薯系块根作物,块根膨大时需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甘薯对土壤通透性要求较高,通透性好有利于根部形成层活动,促进块根膨大,也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加快养分分解供根系吸收。

 

三、采取适宜的栽插方法

 

当地水肥条件优越,易获高产,适宜采用水平栽插法。苗长20~30厘米,栽苗入土各节分布在土面下5厘米左右深的浅土层。此法结薯条件基本一致,秧子离地面比较浅,土壤升温快,氧气充足,比较容易发根,有利于块根的膨大,各节位大多能生根结薯,很少空节,结薯较多且均匀,各地大面积高产田多采用此法。但其抗旱性较差,如遇高温干旱、土壤瘠薄等不良环境条件,则容易出现缺株或弱苗。此外,由于结薯数多,难于保证各个薯块都有充足营养,导致小薯多而影响产量。如果生产食用鲜薯,则小薯多反而好销。

 

四、合理施肥

 

土壤养分状况是甘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子,甘薯生产上除要保证氮肥、磷肥的供应外,要特别重视增施钾肥。肥料三要素中需钾最多,其次为氮,再次为磷。钾肥可以促进块根形成层的发育,提高茎叶的光合效能,加快光合产物的运转,增加块根产量。氮肥促进茎叶生长,增大叶面积,增加茎叶重量,但施用过多,容易造成植株生长过旺,也会促使根部中柱细胞木质化,不结或少结块根。磷肥促进根系生长,加速细胞分裂,改善块根品质。

 

据研究,甘薯生长期长,所需养分较多,每亩目标产量3吨鲜薯,约需15公斤纯氮(N)、12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24公斤氧化钾(K2O)。总的施肥原则是平衡施肥,促控并重,掌握前期攻肥促苗旺,中期控苗防徒长,后期保尾防早衰,具体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又以前期为主,后期为辅。

 

基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70%左右。一般亩产鲜薯2500~3500公斤,要求亩施1500~2000公斤有机肥,复合肥40~50公斤,或亩施1500~2000公斤有机肥加10~12公斤尿素、12~15公斤硫酸钾、20~25公斤过磷酸钙。亩产鲜薯1500~2000公斤,要求亩施750~1250公斤有机肥加优质硫酸钾复合肥30~40公斤,或亩施750~1250公斤有机肥加5~8公斤尿素、10公斤硫酸钾、15公斤过磷酸钙。

 

五、改翻秧为提秧并进行适当化学调控

 

如果甘薯茎叶徒长,就会大量消耗养分,严重影响块根膨大。因此,如果发现甘薯茎叶有旺长趋势,就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在高温多雨季节,土壤湿度过大,某些甘薯品种扎根过多,尤其是在高肥水田,甘薯白根扎得多而深。提蔓可伤断蔓根,减少供应茎叶生长的水分与氮素营养,致使茎叶生长缓慢,促进块根膨大。提蔓但不能翻蔓,翻蔓容易损伤茎叶,叶片分布不均匀,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在肥水充足的田块,茎叶生长旺盛,当植株生长到50cm时,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15克,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封垄前后,可根据植株长势,再喷施1~2次,控上促下。喷施时间最好选择晴天下午的3点到4点。

 

甘薯顶芽的分生组织含植物生长激素较多,在肥水充足的地块,茎叶生长旺盛,当茎蔓生长到40厘米左右时,进行摘心,分枝也可适当摘心。摘心可调节养分的运转,控制茎蔓伸长,使田间光照条件得以改善,有利于养料向块根输送。摘心一般选择晴天中午进行。肥力中等或较弱的地块不进行摘心。

 

案例启示

 

1、合理引进新品种先试种再推广

 

每一个新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下选育出来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尽量从与本地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引进,并做到先试验,后推广应用。

 

2、新品种需要配套新技术

 

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是万能的,要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作用,还需要有良法科学配套。新品种在对环境的适应性、生育期、抗病性等方面都与老品种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种植技术。引进新品种以后,应尽快摸清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点,研究关键的配套生产技术措施,以尽量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对该品种的推广造成不利的影响。

 

3、特殊品种种植需要考查市场避免盲目大面积种植

 

大面积种植之前要了解市场的消费需求,要吸取种出来无人要、卖不出、烂在地里的教训。特殊品种要先少量试种,以刺激消费,待其市场培育起来后再大面积推广。

 

4、到正规的种薯繁育与经销部门购买种薯

 

甘薯是无性繁殖,容易出现种性退化现象,正规的种子繁育、经销单位技术强、信誉好,种薯质量有保证。

 

5、关于紫薯

 

紫薯的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又叫黑薯。紫色甘薯品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是从甘薯品种资源中筛选富含紫色花青素的材料作为亲本,经过多代杂交和后代筛选鉴定选育而成。近十年来,我国甘薯育种家采取同样的方法先后在全国各地选育了十几个紫薯品种,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审)定。目前全国各地种植的紫薯新品种的面积达数十万亩,鲜紫薯上市销售量不断增加达数百万吨,已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内不少企业自主创新,利用紫薯加工全粉并开发出各种紫薯食品、饮料,紫薯产品作为新兴的保健养生食品深受市场欢迎,全国紫薯产业发展迅速。

 

紫甘薯除含有普通甘薯中大量淀粉、可溶性糖、多种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外,还含有丰富的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花青素和硒元素,花青素对100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被誉为继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之后的第七大必需营养素。紫薯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氨基酸,维生素CBA8种维生素和磷、铁等10多种天然矿物质元素。其中铁和硒含量丰富,具有通便、防癌、抗衰老、降血压、防动脉硬化的保健功能。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紫甘薯种植、加工发展较快,目前大约占种植总面积的10%。鲜薯和加工产品价格一般可相当于普通甘薯及其加工产品的35倍。近年来紫薯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十分走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下一条:甘薯育苗大户的育苗经

关闭窗口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地方合作处  地址:郑州市中牟县青年西路38号
电话:0371-67290733  邮编:4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