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家团队法规政策种子种苗科学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生产案例在线交流
病虫害绿色防控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 
 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 
 其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其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您的位置: 首页>病虫害绿色防控>其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正文

中华稻蝗识别与防治技术

时间:[2019-05-28]  来源:

 

中华稻蝗

 

(一)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取食水稻叶片,轻者吃成缺刻,重者全叶吃光。也可为害穗颈和谷粒,形成白穗和秕谷、缺粒。

 

(二)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15 33毫米,雌虫1940毫米,黄绿、褐绿,绿色,前翅前缘绿色,余淡褐色,头宽褐绿、头宽大,卵圆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畋向后倾斜,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端近圆锥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23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的第3节不明显。产卵瓣长,上下瓣大,外缘具细齿。

 

卵长约3.5毫米,宽1毫米,长圆筒形,中间略弯,深黄色。前查为茄形,宽约8毫米,深褐色。卵查表面为膜质,顶部有卵囊盖。囊内有上、下两层排列不规则的卵粒,卵粒间填以泡沫状胶质物。

 

若虫若虫一般为6龄,少数5龄或7龄。6龄若虫体长23.530毫米,触角2427节,翅芽向背面翻折,伸达腹部第12节;老龄蝗蝻体呈绿色,体长约32毫米,触角2629节,前胸背板后伸,较头部为长,两翅芽已伸达腹部第3节中间,后足胫节有刺10对,末端具有2对叶状粗刺,产卵管背腹瓣明显。
(三)发生规律

 

北方每年发生1代,南万每年发生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毫米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在江苏,越冬卵于5月中下旬陆续孵化,6月初至8月中旬田间各龄若虫重叠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下旬至11月初成虫陆续死亡。一般沿湖、沿渠、低洼地区发生重于高坂稻田,早稻田重于晚稻,晚稻秧田重于本田,田埂边重于田中间。单双季稻混栽区,随着早稻收获,单季稻和双晚秧田常集中受害。

 

成虫多在早上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以上午810时和下午1619时活动最盛。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刚羽化的成虫须经10多天后才达到卵巢完全发育的性成熟期,并进行交尾。成虫可多次交尾,交尾时间可持续312小时,交尾时多在晴天,以午后最盛。交尾时雌虫仍可活动和取食。成虫交尾后经2030天产卵,产卵环境以湿度适中、土质松软的田埂两侧最为适宜。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4.9块,每卵囊平均有卵33粒。成虫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集生活习性,就近取食田埂、沟渠、田间道边的禾本科杂草,3龄以后开始分散,迁入田边稻苗,45龄若虫可扩散到全田为害。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向本田迁移的基数。秋冬季修整渠沟、铲除草皮,春季平整田埂、除草,可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在稻蝗12龄期,重点对田间地头、沟渠及周围荒地张互及时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减少稻蝗迁移本田基数。

 

2.生物防治

 

抓住3龄前防治适期,用蝗虫微孢子虫以15亿个孢子/亩的浓度进行防治。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为蝗虫的专性寄生物,可引起许多种蝗虫感病,对天敌昆虫、人、畜、禽均安全。蝗虫感病后可明显影响其取食量、活动能力、雌虫产卵量、卵孵化率等,经口传播后在蝗虫种群内流行,还可经卵传至下一代,长期控制蝗害。
3.
化学防治

抓住蝗蝻未扩散前集中在田埂、地头、沟渠边等杂草上以及蝗蝻扩散前期大田田边5米范围内稻苗上的有利时机,及时用药。稻田防治指标为平均每丛有蝗蝻1头。应注意在若虫3龄前进行。药剂可选用20%甲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菊酯乳油4000倍液,或90%敌百虫7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600倍液。如果蝗蝻已达3龄,并且虫口密度已达到每平方米30头以上时,可采用5%氟虫脲乳油与蝗虫微孢子虫协调喷施,以喷施面积3:1的比例进行防治即以稻田两渠埂间稻田为1个条带,用3个条带稻田喷施氟虫脲,施用量为70毫升/亩,1个条带稻田喷施蝗虫微孢子虫,用量为20亿个孢子/亩,以此重复间隔喷施。 

下一条:稻叶蝉识别与防治技术

关闭窗口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地方合作处  地址:郑州市中牟县青年西路38号
电话:0371-67290733  邮编:4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