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家团队法规政策种子种苗科学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生产案例在线交流
病虫害绿色防控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 
 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 
 其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其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您的位置: 首页>病虫害绿色防控>其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正文

稻飞虱识别与防治技术

时间:[2019-05-28]  来源:

 

稻飞虱

 

(一)为害特点

 

稻飞虱,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名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成、若虫群集于稻从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招致霉菌溢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时使稻株干枯。俗称“冒穿”、“透项“或“塌圈”。严重时颗粒无收。

 

(二)形态识别

稻飞虱头部一般较尖,触角粗短,末端锥状,位于复眼下方,后足胫节末端有一能活动的距;叶蝉头部一般较圆,触角较长,鬃状,位于两复眼间,后足胫节有刺列。

 

白背飞虱雄虫灰黑色,雌虫和短翅雌虫灰黄色。头顶极明显,突出在复眼前,小盾片两侧黑色,雄虫小盾片中央黄白色,雌虫姜黄色。

 

灰飞虱雄虫灰黑色,雌虫黄褐或黄色,短翅雌虫淡黄色。头顶稍突出,雄虫小盾片黑色,雌虫淡黄色和土黄色,两侧有半月形的褐色或黑褐色斑纹。

 

褐飞虱体褐色、茶褐色或黑褐色。头顶较宽,突出在复眼前,小盾褐色,有3条隆起线,翅浅褐色。

 

(三)发生规律

 

稻飞虱每年发生的世代数因种类及各地气候条件而异,在华北地区,一般一年发生15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其中灰飞虱以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田埂沟边杂草根际、落叶下及土缝内越冬,45月间羽化为成虫,在麦田繁殖为害,56月迁至稻田危害。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有随大气环流由南向北远距离迁飞的习性,一般在7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危害盛期,能在短时间内暴发成灾,秋后又随季风陆续由北向南回迁。飞虱成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将卵产在叶鞘中部中脉内,产卵密度大时,叶鞘中脉及两侧呈黄褐色。成虫有趋光性,有长、短翅型的分化。飞虱成虫长、短翅型的分化与温湿度、营养条件有关,如短翅型成虫大量出现,说明环境对其有利,是大发生的预兆。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2.化学防治

 

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23龄若虫高峰期,可用下列药剂:

 

58%吡虫·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286g/;

 

44%吡虫·井·杀单可湿性粉剂100120g/;

 

20%吡虫·三唑磷乳油100-120ml/;

 

25%吡虫·辛硫磷乳油80100ml/;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g/;

 

在水稻孕穗末期或圆秆期,孕穗期或抽穗期,或灌浆乳熟期,可用下列药剂:

 

25%噻嗪·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00120g/;

 

20%异丙威乳油150200ml/亩。

上一条:稻叶蝉识别与防治技术

下一条:稻弄蝶识别与防治技术

关闭窗口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地方合作处  地址:郑州市中牟县青年西路38号
电话:0371-67290733  邮编:4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