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
(一)为害特点
稻纵卷叶螟,俗称刮青虫、白叶虫、小苞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主要寄主为水稻,以幼虫缀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作成虫苞,并匿居在内取食叶肉,剩留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水稻秕粒增加,导致减产,甚至无收。除为害水稻外,还能为害小麦、甘蔗、粟、玉米、高粱等作物,并取食马唐、芦苇、狗尾草等杂草。
(二)形态识别


成虫:体长7~10㎜,翅展16~19㎜。体及翅的背面黄褐色,前后翅外缘均有黑褐色宽带,翅前缘褐色。前翅有2条黑色细横纹,两纹之间有1条黑色细短纹。雄蛾前翅的短纹上还有1个略凹下的黑色眼状纹,其上有暗黑色毛簇。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宽0.5㎜。初产卵乳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至黄色。
幼虫:一般5龄。头部褐色,胸、腹部绿色,前胸背板前缘有2个黑点。4龄起,前胸背板上两黑点两侧各有1由黑点组成的弧形斑,中、后胸背面各有8个明显的小黑点,前排6个,后排2个,腹足趾钩三序缺环。
蛹:圆筒形,初为淡黄色,后转红棕色至褐色,腹部第5节至7节近前缘处,有一黑色细横隆起线,尾尖,上生8根钩刺。
(三)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抗寒力较弱,在我国北纬28~30°以北不能越冬。每年春天,成虫随季风自南方远距离迁飞而来,随气流下沉降落,成为初始虫源,秋季又可随季风回迁至南方繁殖、越冬。全国而言,从北至南每年发生1~11代。
成虫白天喜在茂密的稻田潜藏,也可在草丛及其他旱作田栖息,一遇惊动即飞起。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以花蜜或蚜虫蜜露作为补充营养,产卵有趋嫩绿习性,卵散产。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出现半透明的小白点;二龄时则爬至叶尖附近,吐丝将叶尖卷成小苞,藏在苞内食叶肉,受害处出现白斑。以后虫苞加大,单叶被吃去1/4以上时,幼虫即转移,另结新苞为害。老熟幼虫少数留在原苞内化蛹,多数爬到稻丛下部稻叶上、稻茎之间或叶鞘内化蛹。
稻纵卷叶螟喜温暖、高湿,温度22~28℃,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于其发生。矮杆、阔叶、叶色嫩绿的品种,或灌水过深、施氮肥过迟,易引起水稻徒长与披叶,适于其取食为害,通常发生严重。天敌种类很多,卵期以稻螟赤眼蜂寄生为主,寄生率可高达80%以上,幼虫期有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等多种寄生蜂,捕食性天敌中多种蜘蛛、步甲、隐翅虫等,都能控制其种群数量,应注意加以保护和利用。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2.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时期应根据不同农药残效长短略有变化,击倒力强而残效较短的农药在孵化高峰后1-3天施药,残效较长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施用药剂:20亿单位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20%阿维·三唑磷乳油50~100ml/亩;8000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400g/亩;2%阿维菌素乳油20~30ml/亩;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0~20ml/亩;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30~50ml/亩;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10ml/亩;20%抑食胖可湿性粉剂50~100g/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