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丛枝病及防治
花生丛枝病又叫花生公或豆公,除危害花生外,还危害豆科等多种植物。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等省(区)发生较重,其他省区也有发生。一般减产10%~30%,有的达60%以上。

一、危害症状
花生丛枝病是整株系统侵染性病害,最显著的特征是枝叶丛生,叶片变小,叶色发黄,节间缩短,病株矮小不结果。花生开花落针时开始显症。发病初期,成丛小叶从植株基部叶腋处抽出,向上发展直至顶梢,小叶密生成簇状。有的病株(特别是蔓生品种)基部丛生小枝,像扫帚一样。当病株开始发生丛枝时,正常叶片便开始黄化,逐渐脱落,最后全部落光,留下小叶丛生的枝条。病株花器,包括花萼、花瓣、小蕊及子房等都可不同程度地变为绿色的叶片。病株花器变形,花萼、花瓣、雄蕊和子房向上生长,呈“秤钩”状。病株荚果皮厚粒秕,种皮厚而皱,导管突起,红褐色,生吃味苦(图5-1)。
二、发病规律
花生丛枝病的发生与耕作栽培措施有关。一般沙土薄地重,黏土肥地病轻;旱地病重,水地病轻;种质好的病轻,差的病重。花生长势好的轻,长势差的病重;连作田重,轮作田轻;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重。叶蝉大发生年份重。
三、防治措施
1、适时播种:春花生适当早播,秋花生适当晚播,可避病增产。
2、加强肥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促使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耐病能力。及早清除田间可疑病株和杂草寄主。
3、清除田间病株,及时喷药灭虫:在第一次开花期前后发现病株,及早拔除。
4、花生开花前喷药防治叶蝉等传毒介体。
5、发病初期,喷洒四环素或土霉素4 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