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疮痂病及防治
20世纪90年代,花生疮痴病在我国仅在局部地区发生,1999年以来常在福建沿海春花生产区大面积流行危害,近年来该病害在国内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山东、广西、辽宁、河南等花生产区均有报道发生危害,发病趋势越来越严重,造成花生产量的损失不断增加。受害田块一般减产 20%~30%,重病区减产70%以上。花生疮痂病菌只侵染花生,不侵染其他豆科植物。
一、症状
花生疮痴病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叶柄、叶脉、茎部、未入土的嫩果荚、果针和子房柄。患部均表现木栓化疮痴状斑,斑面病症通常不明显,潮湿时仅隐约可见橄榄色霉点或薄霉层的分子孢子盘及分生孢子。病株新抽出的叶片复叶畸形扭曲,叶面大量出现直径约1毫米的近圆形褐色小斑点,病斑中部稍凹陷,色淡,干燥时破裂或穿孔,病斑边缘红褐色;病叶背面主脉和侧脉上现连生短条状的锈褐色斑,表面粗糙,呈木栓化;叶柄、茎秆和子房柄病斑卵圆形至短梭状,较叶片上的大,褐色至红褐色,中部下陷,有的呈典型“火山口”状,斑面龟裂,木栓化粗糙更为明显;子房柄和果荚上的病斑有的肿大变形,呈褐色。被害子房柄有的肿大变形,荚果发育明显受阻。

二、发病的条件
(一)长期连作
据福建赣榆县调查,不能与水稻实行轮作的丘陵、岗地及平原地区的旱作地成为年年发病早、发病重的老病田。发病初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有明显的发病中心,以此作为菌源地向周围非连作地块的花生田扩展蔓延。辽宁花生种植3~5年连作重茬现象极为普遍,有的田块存在15年以上连作重茬现象,被认为是导致2011年花生疮痴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降雨高湿
花生疮痂病为喜高温、高湿性病害。雨季到来早晚以及雨日、雨量对病害发生流行有决定性意义。雨季早、雨量偏高,花生疮痂病发病早,7月中下旬暴发;雨季晚,在7月下旬以后或8月中旬才大量发生。在花生开花下针期间遇持续降雨,该病就可能流行。
(三)氮肥施用不当
氮肥施用过多,常导致植株生长过旺、田间郁闭、茎叶脆弱,易感病。茎秆受害后表现龙头状,严重扭曲,不能直立而成片倒伏。相反,氮肥不足的花生田长势衰弱,发病后易枯死。
(四)品种抗性低
品种感病是导致花生疮痂病流行成灾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几年,鉴定出一些抗病品种。王正荣等2003—2005年通过对218份花生种质在自然病圃和人工接种的鉴定,表现为抗病的种质有20份。王正荣(2011)用喷雾法对43份花生品种进行了疮痴病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8个,占 18.6,%。郭陞垚等(2014)采用喷雾法对60个花生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两年鉴定表现抗病(R)的有6个品种,占参试品种的14. 3%.
(五)露地栽培
地膜覆盖种植的花生与邻近未覆盖的田块相比,病害始发期延迟10天以上,发病中心病株少,前中期发病程度明显轻,后期即使多雨、高湿年份田间发病亦较重,但减产幅度小。
三、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
生产上选用综合性能良好且较抗病或较耐病害的品种,如:粤油9号、汕油217等,要在无病地上选留饱满无病果荚作种子。
(二)防止田间积水
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做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
(三)地膜覆盖栽培
病区统一规划行动,实行连片地膜覆盖,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四)减少越冬菌源
播种前,应将田间病残物、场头下脚料及四周杂草等烧毁。病秸秆、花生壳等应在3月份前处理完毕,未经腐熟,不得作旱田肥料。
(五)轮作换茬
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主要是与水稻轮作,不能与水稻轮作的,可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日本提出实行花生与牛蒡轮作可减轻该病发生。
(六)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施足基肥
减少追肥次数,促进植株前期健壮生长,防止徒长,增强植株抗病保产能力。氨基酸微肥拌种也有明显增产效果。
(七)药剂防治
可选用60%唑醚·代森联(百泰)WG 1500 倍液、40%氟硅唑EC 1 500~2 000倍液、49%丙环·咪鲜胺EC 1 000~1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WG 1 000~1 500倍液、30%苯醚·丙环唑(爱苗)ME3 000倍液、50%多菌灵WP 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WP 6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4 000~6 000倍液,从发病初期开始,视病情隔7~10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3次,有明显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