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
(一)症状识别
小麦叶枯病是引起小麦叶斑和叶枯类病害的总称。我国各产麦区发生的叶枯病类型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可单独形成黄斑,叶片感染初期产生黄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椭圆形至纺锤形大斑,后期病斑融合,导致叶片变黄干枯。雪霉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病斑初为水渍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病斑表面形成砖红色霉层,潮湿性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薄层。链格孢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和穗部,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较小的黄绿色褪绿斑,后扩展为中央呈灰褐色,边缘黄褐色长圆形病斑,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壳针孢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和穗部,造成叶枯和穗腐。初形成淡褐色卵圆形小斑,扩大后形成浅褐色近圆形或长条形病斑,亦可连结成不规则形大斑。
(二)病原识别
病原属真菌半知菌亚门。
(三)发生规律
几种叶枯病菌多潜伏于种子内或附着于种子表面上,成为初侵染源。一般感病较重的种子,常常不能出土就腐烂而死。病轻者可出苗,但生长衰弱,病组织残体上产生的病菌可借风雨传播,并进行多次再侵染,可致叶片产生大量病斑,干枯死亡,该病以抽穗后灌浆期受害最重。潮湿多雨和冷凉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叶枯病的发生;氮肥施用过多,冬麦播种较早或播量偏大,造成群体过大、田间郁闭,有利发病;种子感病程度重,带菌率高,造成菌源数量高,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健康无病种子,适时适量播种,平衡施用氮磷钾肥,控制群体密度,控制灌水并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可选用33%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或种子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