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

小麦杆锈

小麦叶锈
(一)症状识别
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均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小斑,后逐渐形成黄色的粉疱,即小麦条锈病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片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生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小麦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连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开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孢状的冬孢子堆。
3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群众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来区分3种锈病。
(二)病原识别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的病原物均属于半知菌亚门、锈菌属。
条锈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和致病性变异。夏孢子单细胞,球形或卵圆形,淡黄色,表面有微刺,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大小32~40´22~29μm。冬孢子梭形或棒形,双细胞,横隔处缢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具短柄,大小36~68 ´ 12~20 μm。未发现有性世代(担孢子)。
叶锈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为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病菌具转主寄主,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唐松草和小乌头为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其转主寄主未被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不起作用。夏孢子单细胞,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表面有微刺。冬孢子双胞,椭圆形至棍棒形,暗色,顶端平截或倾斜。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和致病性变异。
小麦秆锈菌是转主寄主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可以杂交,产生变异。
(三)发生规律
小麦锈病是典型的气传病害。以夏孢子堆随季风往复传播侵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可造成病害的大流行。
(1)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菌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其他麦区,成为秋苗的初侵染源。病菌可在发病麦苗上越冬。春季在越冬麦苗上产生夏孢子,扩散后造成再次侵染。条锈病能否流行,取决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菌量以及气候条件。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秋苗发病重,冬季温暖,利于条锈病发生。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并持续发生,造成病害大流行。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菌越夏地区很广,在我国各麦区均可越夏,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可在病麦苗上越冬,春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流行。造成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当地越冬菌量、春季气温和降雨量以及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温度回升早且有雨露,叶锈病则提早发生,发病重。小麦生长中后期,如遇降雨次数多,病害发生重,易造成病害流行。此外,外来菌源数量大也可造成流行。
(3)小麦秆锈病南方麦区是小麦秆锈病的主要越冬区,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科锈病能否流行以及流行程度与小麦抽穗前后的气候条件及菌量有密切关系。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气温偏高和多雨是造成病害流行的因素。同时外来菌源数量大,且来得早,病害可能造成流行。
(四)防治方法
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各地要根据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类及数量分布,进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二是适期播种。根据当地锈病发生情况调整播种时间。三是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在小麦分蘖拔节期追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四是及时转灌。多雨高湿地区要开沟排水,春季干旱地区对发病地块要及时灌水,努力做到有病保丰收。五是麦收后及时翻耕,铲除自生苗。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减轻病害的重要辅助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控制秋苗菌源和春季流行。药剂拌种。秋苗发病重的地区,用20%粉锈宁(三唑酮)乳油按种子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喷雾防治。秋苗发病早的地区或田块,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扑灭发病中心,或进行全面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