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家团队法规政策种子种苗科学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生产案例在线交流
病虫害绿色防控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 
 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 
 其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
您的位置: 首页>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正文

小麦蚜虫识别与防治方法

时间:[2019-05-06]  来源:

 

小麦蚜虫识别与防治方法

                                                 

                                                 

蚜虫    

 

 

(一)危害特点

 

麦蚜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其种类主要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麦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林生长缓,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以乳熟期危害最重、损失最大。同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还可传播病毒病。

 

(二)形态识别

 

麦二叉蚜头胸部灰褐色,腹部淡绿色,腹背中央有深绿色纵线,腹管圆锥形,中等长度。黄绿色。前翅中脉二分叉。

 

麦长管蚜头胸部暗绿色或暗色,腹部黄绿色至浓绿色,背腹两侧有褐斑4-5个。腹管管状,极长,黑色。前翅中脉三分叉。

 

禾谷缢管蚜头胸部暗绿色带紫褐色,触角比体短,腹管近于按通行

 

(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0~30代,以无翅雌成蚜或若蚜在麦根际或四周土缝中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口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阴凉地带越夏。5月中旬,小麦抽穗扬花,麦蚜繁殖极为迅速,至乳熟期达到高峰,对小

 

麦为害最严重。麦长管蚜喜光照,较耐氮素肥料和潮湿,多分布在植株上部,叶片正面,特嗜穗部;小麦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并大多集中穗部危害;成、若蚜均易受振动坠落逃散。麦二叉蚜喜干旱,怕光照,不喜氮素肥料;多分布在植株下部和叶片背面,最喜幼嫩组织或生长衰弱、叶色发黄的叶片;成、若蚜受振动时假死而坠落;小麦灌浆后多迁离麦田。禾谷缢管蚜喜湿畏光,嗜食茎秆、叶鞘,故多分布于植株下部的叶鞘、叶背,甚至根茎部分,其成、若蚜较不易受惊动。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清除田内外杂草,早春耙磨镇压,适时冬灌可以杀死越冬蚜。冬麦区适时迟播,春麦区适时早播可以减轻为害;控制和改变麦田适蚜生境;选用抗蚜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抗蚜能力。

 

2.药剂防治

 

小麦苗期,田间麦蚜虫防治和蚜虫发生初期的防治。蚜虫发生初期,华北地区可在4月上中旬施药,可用如下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g/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g/+48%毒死蝉乳油15~25ml/亩;10%烯啶虫胺水剂10~20ml/亩;1.8%阿维菌素乳油10~15ml/亩;3.15%阿维菌素·吡虫啉乳油25~40ml/亩;48%毒死蝉乳油10~20ml/亩;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6~20g/亩。

 

防治穗期麦蚜,在扬花灌浆初期,应及时进行田间喷药,可用速效性与持效期长的药剂配合施用,如发生严重时,间隔7~10天,再喷1次,可用下列杀虫剂:25%吡虫啉·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6~20g/亩;3%啶虫脒乳油40~50ml/亩;45%马拉硫磷乳油55~110ml/亩;40%柴油·乐果乳油90~120ml/亩;40%氧乐果乳油50~75ml/亩;25%氯氰菊酯·辛硫磷乳油30~40ml/亩;20%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乳油40~60ml/亩;12%甲氰菊酯·吡虫啉乳油40~60ml/亩;10%氟氯氰菊酯·唑磷乳油30~50ml/亩;20%氰戊菊酯·敌敌畏乳油30~40ml/亩;2%氰戊菊酯·吡虫啉乳油30~50ml/亩。

上一条:小麦叶蜂识别与防治方法

下一条:小麦吸浆虫识别与防治方法

关闭窗口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地方合作处  地址:郑州市中牟县青年西路38号
电话:0371-67290733  邮编:4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