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性和世界性病害,在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易频繁流行。2012年曾在河南严重发生。侵染小麦穗部,引起穗腐或白穗,籽粒秕瘦,严重减产,而且品质变劣,病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呕吐素、赤霉烯酮等),可引起人、畜出现吐呕、腹泻、发热等中毒症状。严重影响品质,以致失去食用价值。
一、症状表现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可引起苗腐、基腐和穗腐等症状,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苗腐是由种子或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引起的。首先是病苗芽鞘变褐腐烂,随后根冠湿腐,致使病苗黄弱干枯。
基腐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病株茎基部组织变褐腐烂,严重时全株枯死。
穗腐在小麦扬花后开始发生。发病初期,个别小穗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小斑,扩大后小穗枯黄,并可传染邻近小穗,有时可传遍全穗。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上部,这和小麦开花习性有关。遇潮湿天气可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高湿时,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可出现粉红色霉层,俗称红麦头,后期于霉层上产生蓝黑色颗粒状物。病菌侵染茎秆,特别是穗下1~3节和叶鞘,造成秆腐,使上部茎叶干枯并形成白穗。
二、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强的腐生能力。病菌可在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秆上腐生越冬,来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形成一种叫做子囊孢子的传播体,随气流传播。近些年,赤霉病在北方有所增加可能和小麦—玉米轮作制有关。而要预测病害在当年的发生程度,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数都是最重要的依据。因此,也有人说它是典型的气象型病害。
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及小麦生育阶段三者的配合,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春季旬平均气温9℃以上、3天~5天雨日时,越冬菌源才能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情况下,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
各地越冬菌源广泛存在。小麦最易感病的阶段在齐穗后的20天内,所以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如气温偏高,连续阴雨,麦田湿度大,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具有暴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三、综合防治
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和在预测预报指导下适时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在病害常发区,注意选用抗、耐品种,种植抽穗整齐、花药残留期短、灌浆速度快的品种。;结合深耕灭茬,消灭地表小麦、玉米秸秆和稻茬菌源;以及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另外,追肥不能过晚,保证小麦发育整齐,不贪青晚熟,也会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二)、药剂防治
喷洒药剂是防治赤霉病的必要措施。最好在小麦始花期 (扬花10%~20%)进行。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开花期整齐程度可能间隔7天再防治一次。
防治药剂以往常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近年不少地区出现抗性菌株。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指出使用多菌灵还会提升麦粒中毒素含量,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停止使用多菌灵。可以选择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50%咪鲜胺锰络合物 (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00~200克或使用它们的复配剂,如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22~24克。
南方多雨,要抢晴天喷药。遇连阴雨天气可适当增加浓度。尽量使用超微粉或胶悬剂以获得好的防治效果。
四、2014年防治意见
(一)、预测预报
根据分析,预计今春小麦赤霉病在河南北中部和南部地区中度发生,局部有偏重流行的可能。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阴雨或大雾天气多,田间湿度大,尤其是遇三天以上连阴雨天气,赤霉病将会出现大流行。4月11日以来,河南各地特别是南部地区持续出现阴雨天气,对小麦赤霉病菌侵染和病害流行十分有利,加之河南高感品种多,菌源充足,今年部分地区小麦群体偏大,小麦赤霉病在河南黄河以南大部麦区偏重至大流行的风险明显增大,北部地区也可能中度以上程度发生。
(二)、重在预防
防治策略,“以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
小麦赤霉病重在预防,在摸清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和发展动态后,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目前,河南由南至北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和最关键时期。因此,豫南地区应立即开展大面积喷药预防工作。黄河以南小麦区,5月1日前要普遍喷洒一遍高效药剂,做全面预防。
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在抽穗扬花期提早实施混合用药,预防和防治小麦赤霉病、吸浆虫成虫、穗蚜等多种病虫害。如果喷洒药剂后遇到降雨,再进行第二次补喷。
南部常发区,要根据当地天气和小麦生育期情况,抓紧喷施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进行预防。
选择内吸性、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较好和持效期较长的药剂,用药量要足,喷液量要大,喷洒要匀。药剂用量:戊唑醇、羟菌唑等药剂每亩用有效成分7~10克,不仅具保护和治疗作用,且能显著降低毒素产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每亩用有效成分50~90克,氰烯菌酯每亩用有效成分40~50克,咪鲜胺每亩用有效成分10~15克,井岗·蜡芽菌每亩有效成分20~30克。若天气条件适宜病害发展,应在首次用药后7天进行第二次喷药,以保证防治效果。
信阳市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专家组
2014年4月25日